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1-06-02 08:53
□本报记者 解志国 陆征
因为时光,那些人,那些事,仿若是古城天上的流云,似已飞涌而远。
我们今天的回溯,也似只能依赖记忆和遗迹去勾描与追寻。
但其实,那些时光,在保定的那些人,那些事,因为红色和奋争,因为求索与忠贞,早已成为投映在我们心底最美、最动人的片片云彩。
无需去找,他(它)们一直在,且一直在感动和激励着今天的我们。
革命 火种在这里点燃
5月6日下午,市区金台驿街,育德中学旧址、如今的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静静矗立。距其500米外的西下关街上,坐落着“红二师”旧址、如今的保师附校南校区。百年前,古城革命的火种就从这里迸发开来。
盛世繁华,它们在城市一个路口的两端,凝结着时代的烙印,百年后我们仍能远望,那里团团的革命烈焰。
上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民主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直接作用下,众多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以社团的形式组织起来。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并很快波及保定。当年5月,保定大中学校学生代表聚集在育德中学礼堂,正式成立了“保定学生联合会”,育德中学学生吴震寰为第一任会长,并决定各校成立“中华救国十人团”。二师学生冲破阻挠,组成讲演团、示威团,走上街头广泛开展爱国宣传活动,痛斥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
1920年夏,育德中学成立了“文学研究会”。1921年3月,邓中夏来保定任教后,育德中学进步学生王锡疆等人邀请他到校演讲,并创办“书报贩卖部”,暗中出售《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后组建了保定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小组,为古城播下了革命火种。
今天,走进保定学院校史馆和红二师纪念馆,“红二师”的历史书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在老保定人口中,保定二师的一个“红”字,响亮而传神。“红二师之所以‘红’,就在于有共产党的领导,在于用革命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保定学院宣传部副部长米建军说。
左联 从血色中走来
1930年3月2日,星期日,晴,上海。午后,在冯雪峰、柔石陪同下,鲁迅去往中华艺术大学。下午两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中国左联)成立大会在这里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就此诞生。自此,以鲁迅为旗手,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翻开新的一页。
1930年9月18日,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北方左联,又称北平左联)在北平成立,并先后派贺凯、周永言到保定发展组织。当年年底,保定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保定左联)成立。保定左联受中共保属特委领导,并受北方左联指导,下属4个支部,共有成员130余名,以青年学生为主,其中大多是保定二师和育德中学的学生。育德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郭景芳从事历史教育工作数十年,据他介绍,曾在育德中学读书的张秀中就是北方左联的重要成员,还曾两度兼任北方左联党团书记。
中国左联的诞生伴随着残酷的血色,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陷入最低潮。刚一成立,左联立即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镇压。1931年2月7日,柔石、殷夫、胡也频、李求实、冯铿等五位左联进步作家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枪杀,他们就是“左联五烈士”。
在保定,左联成员们并没有被敌人的血腥镇压吓倒,依旧奋勇前行。据《中国共产党保定地方史》记载,保定左联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文化“围剿”,以青年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为主体,联合各界群众,英勇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传播与创作活动,创办了《工农》《青年》《在前哨》《朝辉》《清曦》《曙前》《破晓》等刊物,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1932年,在二师“七六”爱国护校斗争中,二师左联组织遭受很大损失。但在二师护校斗争鼓舞下,育德中学等学校的左联组织在斗争中仍继续发展,1934年,育德中学左联成员仍有30多人,并组织了一些左联的外围团体。
开国将军刘秉彦就曾是保定左联的一员。1915年5月,刘秉彦生于蠡县潘营村一户书香门第。在育德中学读书期间,少年刘秉彦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后勤工作,同时加入左联,参与编辑和油印《小小日报》,宣传进步书刊和抗日救国。
刘秉彦曾回忆,左联活动,不时会到莲池、中山公园(现今的动物园)开会,有时是读书会,交流近期研读鲁迅书籍和革命书刊的体会,有时传播来自苏区的信息。每次大家都如同注入了新鲜血液,增长革命的劲头。
在党的领导下和北方左联指导下,保定左联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革命文学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星火 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随着保定各级党组织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来的保定左联、保定社会科学家联盟、保定反帝大同盟、保定革命互济会等进步社团,成为党组织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它们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各种进步活动,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号召广大人民起来斗争,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保定反帝大同盟创建于1930年,受中共保属特委领导,最初主要在学生中发展成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群众纷纷要求抗日救国,反帝大同盟逐步扩大,组织迅速发展,其成员不仅有学生,而且有工人、农民及各阶层人士。到1931年底,全市已建立了6个支部,发展成员100余名,出版秘密刊物《工作周报》。
1932年2月,反帝大同盟青年部成立,主要任务是深入工厂、农村进行抗日宣传。1931年以后,反帝大同盟的活动延伸到各县,并先后在安国、容城、定兴等地建立了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城乡群众中有很大影响。
创作了史诗性长篇小说《红旗谱》,一生献身于革命事业的人民作家梁斌,在保定二师读书期间曾加入反帝大同盟,阅读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
“九一八”事变后,保定二师学生英勇地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梁斌不仅参加了粉笔队,上大街书写标语,还参加了动员南大桥码头工人以及南大桥、西郊的飞行集会等宣传工作。在“七六”爱国护校斗争中,梁斌还是护校委员会的一员。他曾说过:“我是十七岁考入保定第二师范的,母校斗争生活的情景,一直伴随着我几十年。”
以笔作枪的进步作家,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抛洒热血的革命骨干……声声呐喊虽已远去,但振聋发聩,犹在耳边。
我们追寻心中那片片动人的云彩,那是旧日的他们在用血汗传播真理、唤醒国民,寻求救国图存的出路。
那云彩,一直在我们的天空,并未飘去;那云彩,更一直驻在我们的心底,也召唤着今天的我们,时代更迭而初心不改。
扫码看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