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重温保定优秀红色电影系列综述之二

艺术真实 长久不衰的根基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1-06-22 08:33

□保定日报记者 孟趁景

4月24日,著名红色经典、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作者李英儒之女、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导演李小龙,带领北京演艺专修学院部分师生到保定进行采风和学习考察时说,父亲写这个作品和其他,保定地区很多作家有一点是一样的,这一批作家首先是战士,其次是作者,这一批人的作品基本上全部来自于本人的战斗生活,因此他们的作品最大最能突出的就是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人物的还原性,这是和当今的抗战题材相比之下的优势所在。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先是战士,其次是作者”“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人物的还原性”……正是将创作根基立于现实的沃土之上,具备了“真实”这个最鲜明的特质,并在人物塑造、情节编排、演员选择、取景拍摄等各个方面均保持朴素的艺术真实,产生于保定或与保定有深厚渊源的红色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才得以成为经典并长久不衰。

根深而枝叶茂,艺术真实故而艺术生命力旺盛绵延。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真实的创作,给予了作品深刻的共情基础。

各部红色经典中,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战斗智慧,无不融入了浓厚的时代特色,没有一部是脱离实际的虚构。许多作者、编剧,正如李英儒一样,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看到过那些事那些人,才得以继续发挥饱满的革命精神,从中挖掘出大量鲜活的人物、事件和具有真实质感的细节,为经典创作夯实基础。

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至,保定清苑人,是1942年至1944年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成员,且曾任小队长。小说中“贾正”的原型贾正喜,保定徐水人,如今依旧健在的他曾与冯志一起战斗生活。

40多万字红色经典巨著《红旗谱》的作者梁斌,保定蠡县人,少年时期便投身革命,“二师学潮”“左翼作家联盟”“新世纪剧社”、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蠡县县委副书记等人生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平原游击队》中的主人公李向阳,生活原型是号称“大老甄”的晋察冀军区三分区铁道支队队长甄凤山。

《少年英雄王二小》源于发生在保定涞源县的真实故事。

那个年代,几乎没有虚构的传奇。

《小兵张嘎》的原著作者徐光耀,在再版前言里写道:“一、凡是在白洋淀或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日寇作过英勇奋战并有一定贡献的人,都可在‘张嘎’身上找见自己的影子。二、‘张嘎’是个艺术创造的产儿,是集众人之特长的典型形象。”

文学艺术作品能带给人们的共鸣,必是深刻而触及心灵的。那非是虚妄的想象,而必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一部部红色经典,将情怀、家国、责任等真实情感融入故事情节,让观者随跌宕起伏的剧情感受时代气息,随人物的呼吸与心跳一同共振,形成了触及人心的感染力。背后,是创作者们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对艺术真实的保持与升华。

1958年,时任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的史文帜接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拍摄任务。三天后,他带着摄制组赶到狼牙山,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在当地老乡家里了解情况,登上狼牙山亲身感受战斗现场。

《白求恩大夫》是新中国首部外国人参与剧本创作的电影,作为导演,张骏祥需要生动活泼的素材和细节,而这些只能在采访中寻找答案。张骏祥的采访名单中,有元帅、将军,也有太行山深处的老农民,更多的是当年八路军的基层干部和战士,还有战地医院的院长、医生。除了在北京、石家庄等地采访,张骏祥沿着白求恩走过的路线,作了一次跨越几省的长途旅行。一趟下来,张骏祥的采访本上记录了许多逸闻和细节,他据此重新编写剧本并修改了四五次。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的白求恩形象,真实生动,既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精神,又有身为普通人的喜怒哀愁。

基于现实进行合理创作,塑造有个性有特点的人物形象,艺术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创作《红旗谱》时,梁斌列出人物表,设计了每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朱老忠、运涛、江涛、春兰等,几乎个个都有生活原型。创作过程中,每当想到那些与自己同生死共患难的同学、战友和农民兄弟,梁斌常会潸然泪下。由此,《红旗谱》一问世就轰动了中国文坛,茅盾将其赞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徐光耀说,往老鸹窝里藏枪,跟老乡摔跤、咬人,给老乡堵烟囱等“嘎事”,虽然不全是“小鬼”们的事迹,但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自己把这些事件都综合起来了。而这样的处理,使得张嘎的形象,活灵活现,生动逼真。

演员对原著人物的成功再现与升华演绎,能为经典注入新的、活的灵魂。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中,田华和白毛女已成为“捆绑式”的记忆符号,崔嵬就是朱老忠,歪戴破草帽、身穿白褂的“小兵张嘎”永远只有13岁……

田华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后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又在长期的转战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喜儿”有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当她个性鲜明、感情逼真地完成人物塑造后,成功赢得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喜爱。

崔嵬是那个时代独具中国“血性”和豪迈之气的导演和演员,在“北影四大帅”中,导演风格充满激情。而战斗生活经历,又为他出演《红旗谱》奠定了生活基础。崔嵬看过小说《红旗谱》后曾说:“我不仅看到了屹立在千里堤上俯视着滹沱河激流浊浪的朱老忠,也想到自己身穿紫花裤褂,手提驳壳枪,在千里堤上行军奔走。”

老一辈艺术家们,将个人与人物充分融合,不流于表面的表演,于他(她)是我、我即是他(她)的交汇之中,产生了火花四射的“化学反应”。

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心。没有过多的“特效”,没有先进的“3D”技术,红色经典电影以朴实的拍摄手法和真实的讲述技巧,将故事根植进大众心中。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开拍时,正逢困难时期,摄制组提出“要以五壮士的革命精神拍好《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人手一根扁担,挑着服装、道具和灯具电缆,每天步行往返三十多里山路,困了坐地上打个盹,饿了啃一块饼干。由于剧组人员全是军人,拍摄中用的是真枪实弹,使场面更真实、更悲壮。电影公映后,天天上映,场场爆满。导演史文帜曾说:“你再也找不到哪部电影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让观众疯狂了。”

为将地道的规模、战斗设施形象地体现在银幕上,导演任旭东带领剧组人员在冉庄村工作和生活了半年之久,电影《地道战》上映后,创下单部影片发行量、观看人数最多的纪录。它的成功,源于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保定军民抗日的英雄事迹。任旭东的老领导徐向前元帅感叹说:“是个好片子……真实可信,教育意义很大,思想性很强,主席的思想体现得很明确,形象地说明了主席思想的胜利!”

真实的世界,是可塑的。八一厂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编剧傅铎,晚年回忆人生时,曾无限感慨地写道:“冀中军民顶天立地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筑起了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和摧不毁的血肉长城,数不清的战友、乡亲用鲜血染红了冀中的土地,用生命换来了崭新的中国。这些生动的现实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于是才有了戏剧舞台上冀中军民浴血奋战的斗争生活和同仇敌忾的英雄形象……革命队伍是个大学校,冀中军民是我的好老师。”

不忘艺术本真追求,让事实说话,同真情共鸣,为保定的红色经典铸就了长久不衰的牢固根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