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1-06-23 08:38
□本报记者 李凯丽 解志国
初夏的唐县,炎热中略带凉爽。蓝天白云下,南唐梅村青山环抱,绿水萦绕。这个纺织历史悠久的小村庄,自脱贫后迅速开拓振兴家乡之路,深挖本土文化和非遗技艺,大踏步朝着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目标铆劲前行。
6月17日,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唐梅非遗馆正式开业。走进馆内,虎头斜挎包、挑花绣元宝枕、京绣艾草香囊、手绣团扇、席花布……百余件手工作品令人大开眼界。参观的人们惊喜连连:“一个小村庄开自己的非遗馆已是稀奇,竟然还有京绣、挑花绣等这么多老手艺,真是个宝藏村!”
唐梅非遗馆馆长陈芳刚介绍:“这些展品都是村民们精心制作的,主要有唐梅挑花绣,纺线织布,从北京朝阳区非遗中心引入的京绣、风车等非遗项目。非遗馆是展示传统手工艺的窗口,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阵地。”
非遗+扶贫,脱贫后的南唐梅村快速发展特色产业
2016年起,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队驻村帮扶南唐梅村。建村委会办公场所、村文化广场,为学生捐赠校服、联系医院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村子的面貌越来越好,人心越来越齐。2019年底,南唐梅村89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为保障南唐梅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度和持续发展,2020年初开始,南唐梅村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积极寻找让村民富起来的发展路子。恰逢此时,长期在北京发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传承人陈芳刚因疫情回村暂居,驻村工作队积极上门与他协商发展家乡传统技艺。
“帮村民们富起来,也是我的心愿,”陈芳刚说,南唐梅村种棉纺织的历史悠久,不少村民还有挑花绣的手艺,将南唐梅粗布同京绣、挑花绣结合,创作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刺绣的作品,并发展成产业,让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收。
同年6月,在南唐梅村和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陈芳刚牵头成立唐梅非遗工坊,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和技艺,免费培养绣工,包销合格作品,南唐梅村特色产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手艺+收益,村民们更加满足和自信
工坊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过种种问题。粗布的粗砺常把丝线挂毛挂断,就改变针法;村民动力不强,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挨家入户动员,介绍非遗产业发展潜力及收入……在各方合力之下,困难逐一被化解。
在非遗馆内埋头刺绣的方艳芳,今年36岁。她说:“我从去年3月份左右开始学,到现在一年多了,平均下来一个月挣两三千。”对方艳芳而言,最重要的变化是身份转变,“从前只是一个看孩子、打麻将的家庭妇女,我现在有了工作,掌握了一门手艺,打心里变得自信,感到满足。”南唐梅村以及周边村子,像方艳芳一样的妇女,正在逐步增多。
“非遗工坊成立后,从最初的5位学员,到吸引了70多人前来报名,现在工坊培养出京绣刺绣技艺精湛的绣娘3人,合格的11人,能完成简单纹样刺绣的17人。”陈芳刚说,目前,工坊绣工平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同时带动了村里一大批老人纺线、织布、染布,也给她们带来一定收益。
去年,唐梅非遗工坊受邀参加保定市第三届旅发大会,完成了产品展示和刺绣表演的任务;同时组织绣工参加唐县首届文创大赛,毛蓝布京绣茶旗获得银奖、毛蓝布京绣电脑包获得最佳设计奖。
书记带货+产品定制,各方合力稳销路
去年9月份,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伟通过保定中院官方微博进行直播带货,把唐梅土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民们绣出来的“京绣”作品向网友们一一介绍,不到1小时的网络直播吸引了近万人在线围观,直播结束时创造了1.2万元的销售额。
“开业前夕的端午节假期,我们接待了100多位散客,意外实现了近两千元的零售。”陈芳刚表示,文创产品很受欢迎,市场潜力很大。目前,唐梅非遗工坊的刺绣作品以定制为主,与北京、重庆、成都、苏州、杭州、上海等地多个大型商场及客户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合作渠道,除成品外,体验材料包也广受客户喜爱。
在各方合力下,唐梅非遗工坊的市场越来越稳。身为唐梅非遗馆的馆长,陈芳刚表示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希望有更多非遗项目加入进来,在馆内进行文化展示,适合百姓学习的则助力乡村致富和文化传承。
南唐梅驻村工作队队长王伟表示:“唐梅非遗馆是我们乡村振兴的起点,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深挖传统文化,扩展产品销路,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另外,我们计划打造百亩油菜花田,挖掘村里现有的一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