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1-07-05 09:05
■回眸百年党史 见证“治水”初心系列报道之三
10万民众在党的领导下奋战两年建成,削减1963年大洪水灾害,保证城区安全饮水
15载,连通王快水库和南水北调构建大水系,助力雄安新区和保定生态补水
□本报记者 邸志永 李忻遥 张洁
7月2日,金色阳光遍洒西大洋水库,阵阵浪花在斑驳大坝脚下回响。
大坝外侧,滚滚清水沿着唐河灌渠向东流淌。水库建设亲历者、95岁老党员徐贞元,就住在灌渠旁的西雹水村。
“《西大洋水库志》就是我编纂的,前后花了8年时间。”翻看已泛黄的书页,老人脸上写满自豪。
发怒唐河曾是两岸百姓“心头刺”
共产党人领导10万民众
“要河让路山低头”
历史上“发怒”的唐河水,曾是两岸百姓心头拔不去的“刺”。
《唐县志》记载,从1537年至1939年的402年间,唐河曾发生特大洪水灾害16次。
1556年,大水把军城镇冲为两半;1667年,唐河洪水泛滥,石门子、温家庄等多个村庄被毁;1939年7月山洪暴发,汹涌唐河水夹带着泥沙东下,水过之处一片汪洋……
“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说到此处,徐贞元眼中满是倔强,“日子全捏在老天爷手里,我们共产党人不答应!”
为治理唐河,1958年7月,西大洋水库开工建设。当时,在清苑县文教局当视导员的徐贞元,来到施工指挥部干起了宣传文字工作。
“在党的号召下,水库施工调用的民工,最多时达到10万多人。”徐贞元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党员先进典型。
“那时候,有个党员叫梁金彪,人们都管他叫‘彪子’,干起活来有个狠劲儿!”徐贞元说,梁金彪带头给平板车安上车帮(车子四周的拦板),因为装得多卸得快,100多辆平板车跟着改装,效率成倍提升。“彪子先后5次被评为工地民工英雄,1959年还去了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那可是天大的荣誉啊!”
1960年6月,西大洋水库胜利竣工。
控制流域面积4420平方公里,总库容12.58亿立方米,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功用于一身的大(Ⅰ)型水库,终于筑成于唐河出山口。
“黑风山下唐河流,从前人们年年愁。旱田庄稼枯干死,涝天水淹没秋收。中共中央发号召,要河让路山低头。山下修建大水库,发电灌溉防洪流……”
一首徐贞元记不住名字的诗歌,道出了水库的“功劳”。
1963年8月特大暴雨,8天降雨量712.5毫米,产生最大洪峰流量达7940立方米每秒。经过西大洋调蓄,最大泄量降到1670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76%。
资料显示,自水库投用至1988年间,曾发生洪峰流量大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共12次,其中6次全部拦蓄,保障了下游河道堤防免遭毁灭性破坏。
《西大洋水库志》记载,建库多年来,唐县、顺平、望都及定州、清苑部分农田受益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西大洋水库累计灌溉1330万亩次。
净水兴渔利民的“储水缸”
全年基本保持一类水质,
向主城区生活供水11亿立方米
曾几何时,一亩泉是保定的母亲河,养育着古城儿女。
1965年,润泽古城700多年的一亩泉河,第一次出现断流,敲响了保定缺水的警钟。此后经年,地下水位越降越低,地表水污染越来越重。
如何持续解决饮水安全?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
2000年,西大洋水库被确定为保定市水源地,成了全市人民赖以生活的“储水缸”。至今,水库已向主城区生活供水达11亿立方米。
“全年大部分时间保持一类水质,可以放心大胆喝。”在西大洋水库管理处副主任刘建国印象中,2003年是水库治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年,水质一度恶化到地表水劣五类,究其原因就是网箱养鱼。”他回忆,当时水库内有2.3万多个网箱、1000多万公斤鱼。
痛定思痛,2003年5月,保定举全市之力清除库区网箱养鱼,关闭上游12个排污口,彻底禁止水面养殖活动。至今,2003年的“爱心鱼”让很多市民记忆犹新。
为妥善解决水质保护与周边移民生产生活矛盾,水库管理处从2004年开始,通过人工放流和年底开渔,走出一条既净化水质又保证移民创收的良性发展道路。
50多岁的西大洋村民刘京余,每年都是受益者。
“2018年开渔,捕到一条47斤的大花鲢,卖了2350元。2017年捕到一条59斤的大花鲢,被人以每斤45元的价格收购,卖了2655元。”每年开渔一个月,基本能赚上几万元,刘京余很是开心。
肩负新时代使命的“生态廊”
为雄安新区和保定市区
提供高品质生态补水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良好生态,渐成刚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3%,水资源如此贫乏的保定,如何让“群泉涌、河纵横”的古城归来?又如何擦亮一度蒙尘的“华北明珠”白洋淀?
全市上下,不断思索。西大洋水库,首当其冲。
2012年5月30日,西大洋至王快水库两库连通工程竣工。作为保定大水系建设的“开源”工程,正常年份王快水库可向西大洋水库调水2亿立方米,途经保定城区向白洋淀供水1.2至1.5亿立方米,向一亩泉水源区补充地下水3000至5000万立方米。
2015年1月27日上午9时,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高昌口提闸放水,开始为保定市区提供饮用水。江水切换后,西大洋水库加速转型,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更重。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大洋水库就开始向白洋淀补水,但没有成为常态化。随着两库连通完成,补水愈发频繁。”市水利局建管处负责人周振峰介绍说,从1997年至今,白洋淀共接收了40多次补水,其中20多次来自西大洋水库放水。
雄安新区设立后,西大洋水库向河道和白洋淀生态补水4.3亿立方米,助力保定和白洋淀水生态明显改善。
2020年,白洋淀水质已实现“全域Ⅳ类、局部Ⅲ类”的目标,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同时,由于多年来库水置换了地下水,使市区一亩泉水源地地下水位回升了35米。
周振峰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补水工作将以实现白洋淀上游9条重要河流常态化补水为首要目标,科学调度本地水库水,积极争取南水北调引江水,为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流域生态改善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