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旅新闻>

打造“博物馆之城”金名片 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刘根愈时间:2022-05-25 08:11

保定博物馆

□保定日报见习记者 刘根愈

5月18日,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如期而至。

这一天里,无论是共建“博物馆之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还是包括自然博物馆、淮军公所博物馆、水利博物馆等在内的10家本土博物馆的被授牌,还是内涵丰富、前景绚烂的博物馆发展规划展,记者都感受到了拂面而来的属于保定特有的博物气息。

2021年以来,“博物馆”这个词汇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保定人的生活中。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扩大城市影响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提出了“打造‘全国博物馆之城’,让保定成为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向往之城,在坚定文化自信上展现保定情怀”,深入汲取博物馆中蕴藏的文化伟力,从而汇聚起加快建设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的磅礴力量。

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地方产业特色鲜明。如何用好这些资源,讲好保定故事?博物馆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源众多、底蕴深厚,保定具备天然优势

保定文化遗产丰富,自然景观多元,地方特色产业多样。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座——清西陵,历史建筑66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9处,可移动文物2万余件;现有千年古县14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99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其中国家级3处;4A级及以上景区17家,其中5A级3家;森林公园共9处,其中国家级5处。以“医车电数游”以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型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特色鲜明。这些都是保定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优势所在。

到2024年底,保定市将规划拥有博物馆总数122座

通过对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分析,对标我国博物馆之城建设先行城市,按照“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定位和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要求,保定提出构建“一核、四区、三带”的博物馆空间体系,构建十大博物馆系列,打造“百馆之城,宝藏保定”品牌。截止到2021年底,保定市博物馆总数为23座。2022年规划新增16座博物馆,年底全市博物馆总数规划达39座。2023年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将迎来高峰期,规划新增博物馆43座。2024年规划新增博物馆40座。

为早日建成“博物馆之城”,保定市将通过增量一批,提升一批,逐步增加博物馆数量和完善博物馆基本功能,实施“博物馆+”战略,推动“+博物馆”发展,到2025年,建成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布局,打造“一城百馆·宝藏保定”品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力、传播力、影响力。未来,要让博物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事业走在全国前列,让“博物馆之城”成为保定享誉全国的“金名片”。

122座博物馆,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震撼的数字,保定的文化建设将跨上一个更高的平台,也充分展示了我们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挖掘保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信心与决心。

在博物馆中感受城市文化风格与历史气韵

“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在博物馆中,人类智慧被高度浓缩,大众得以与文明直面。如果说考古是文明的“第一现场”,那么博物馆则是人们进入文明的“第二现场”。

博物馆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202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近年来,提出建设博物馆城的城市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内,北京、西安、南京、成都、广州、佛山、深圳、长沙、洛阳、郑州、大同等十余个城市先后提出要打造“博物馆之城”。

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标志,还是这座城市软实力、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品位及文化发展的代表性的表达场所。打造“博物馆之城”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还有助于整体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软实力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而加速建设“博物馆之城”,也将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期待将来我们也能从博物馆中感受保定这座城市的文化风格、人文品质与历史气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