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杨旭 见习记者 刘根愈时间:2022-06-22 08:32
□保定日报记者 杨旭 见习记者 刘根愈
无论是纹饰精美的彩陶盆、古色斑斓的青铜器,还是琳琅满目的工艺品,都记录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还是连接现代与传统的纽带。
今年,以“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为主题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如期而至。沉淀了漫长的岁月,数不清的历史文物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气韵,新时代下更要让文物保护“活”起来。
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周”,打造数字化非遗文化体验;开设“非遗购物节”,促进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丰富了古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以“享传统文化 购非遗好物”为口号,保定推出本地版的“非遗购物节”,集中展示最具特色的非遗产品。依托非遗工坊,以老字号为重点,充分展示了保定非遗的深厚底蕴与文化魅力,引领市民就近体验和消费自己身边的非遗与中华老字号产品。同时,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线上平台推出的云游非遗、非遗工坊视频展播、保定非遗纪录、非遗工坊云探店、非遗饭馆云探店等活动,集中展播保定各类优质非遗视频资源,透过屏幕欣赏指尖手艺,非遗产品展现出市场号召力,更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遗产日当天,非遗工坊网店、线下非遗美食展示体验区产品实行超低折扣让利惠民销售,定瓷实用器皿、京绣手包、熏香等一件件传统又充满创意的工坊产品热销,官府菜品、黑闺女饺子、耳朵眼火烧等一道道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广受青睐。
8天的非遗购物节活动有230余家非遗工坊、13家重点非遗企业的线下实体店,以及淘宝、京东、抖音等线上平台的非遗工坊、中华老字号网店参与,真正做到了让传统连接现代生活,让古城人走近非遗,熟悉非遗,了解非遗,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大放异彩的同时,能够被认可,被期待,生生不息传承下去。
保定这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紧邻峰峦叠翠的太行山,碧波荡漾、苇绿菏红的白洋淀,更在于那些承载了城市记忆、私藏了时光味道的保定生活。直隶官府菜、狮舞、老调、制香、石雕……这些日常生活的背后是丰富的非遗资源在做支撑,它不仅滋养了整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也完美地融进了现代百姓的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了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13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5项,其中国家级有18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文化传统,维系着民族精神,传承着知识技艺。下面,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起来细数多姿多彩的保定国家级非遗。
易水砚制作技艺。相传,易县制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易水砚取材于太行山区,西峪山石质细腻,因材造型,以型定名,刀工精湛,古朴典雅,是我国名砚中的瑰宝。
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直隶官府菜是直隶总督署的历任官厨们融合宫廷、保定本地及其它一些地方菜肴的烹饪技艺,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菜系。
安国老调。源自流行于安新县白洋淀周边的俗曲河西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统剧目有《李渊辞朝》《临潼山》《国公面》等200多部。
安国药市。药王庙会活动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已沿袭了700多年。药材交易是药王庙会的主要内容,清代中期,安国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药材交流中心,被誉为“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
脏腑推拿疗法。明末清初,脏腑推拿疗法就已在保定及周边各县流传。作为脏腑推拿疗法的脏腑图点穴疗法、段氏脏腑按摩疗法目前也仍有传承。
定兴京绣。这个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宫绣艺人梁枝(公元1880—1935年)一脉的家传。京绣一般选用上好的绸缎做面料,构图满而不滞,造型端庄稳重,设色典雅高贵。其中,有一些刺绣精品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洛音乐会。源于4000年前祭祀黄帝和黄帝家庙的活动,属于古代祭祖和宫廷鼓吹乐遗存的“音乐活化石”,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鼓吹乐”风韵。
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拾幡古乐由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顾善堂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后向村民传授,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二百年的历史。
清苑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又称“喝喝腔”、“呵呵腔”,原是俗曲曲名。清苑哈哈腔起初多在城乡庙会演出,传统剧目有《王小打鸟》《搬窑》《三拜花堂》等近200部。
定瓷烧制技术。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兴盛于北宋及金,断于元。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说,被誉为“天下第一瓷”。
摆字龙灯
易县摆字龙灯。因在扎制的龙体内置灯,并在表演时用龙体摆出吉祥字词而得名。摆字龙灯一直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节目,清西陵守陵机构解散后,摆字龙灯在民间流传,成为表达百姓美好愿望的一个舞种。
徐水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的徐水舞狮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使者。
保定老调。由元、明年间流行于白洋淀周边农村的民歌俗曲河西调演变而来,清道光、咸丰年间具戏曲雏形。民间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曲阳石雕。从满城汉墓出土的石俑,到元明清三代的宫殿主要建材,再到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的当代建筑,曲阳石雕无处不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活力,延续了两千余年而长盛不衰。
孙式太极拳。孙禄堂,望都县东任町村(今顺平县)人,1918年左右,其创立了自成一派的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拳法套路包括太极拳九十七势、三十五势及推手、打练结合套路等。
书画毡制作技艺。是以羊毛或纤维为原料制成的毡垫,用在书画创作时衬在宣纸下面,起到托墨吸墨的作用。定兴县张家庄村的书画毡制作技艺是由民间毛毡制作工艺演变而来。
刘伶醉酒酿造技艺。刘伶醉烧锅遗址位于今徐水县刘伶醉酒厂酿造间内,其中有16座发酵池自金元时期始,至今已使用800多年,为我国已知使用年代最久的古发酵池。刘伶醉酒明净清澈,绵甘醇厚,窖香浓郁,酿造工艺历经千年传承,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苑传统制香技艺。清苑传统香制品是以榆皮、锯末、植物粘粉等辅以天然植物香料,经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清苑流传的一句古老民谣:“铜帮铁底金线河,香气缭绕冲九天”。由此可见,清苑的制香业有多繁盛。
这些丰厚的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浸润着一代代保定人的成长记忆与风俗志趣。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变”的是表达方式、传递的载体。“不变”的还是传承千年的亲情乡情、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