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朝阳花园小区热心居民郑建富向市档案馆无偿捐献出7张珍贵历史照片,他说——

“档案馆是保存这些资料最好的地方”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7-11 08:46

郑建富(左二)向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们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保定晚报记者 霍若雯

“档案馆是保存这些资料最好的地方,我认为现在如果不把这些历史资料捐献出来,它们以后很可能会被遗忘、遗失,从而造成这段历史的断档或空白。”7月5日,市档案馆三名工作人员走进朝阳花园小区居民郑建富家中,接收他向市档案馆无偿捐赠的7张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老照片。

5日上午,记者和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来到郑建富家中。郑建富拿出几张略微泛黄的黑白照片,大家围坐在客厅宽大的茶几旁,听他将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记者一边聆听郑建富的讲述,一边仔细端详着这7张老照片。其中的5张,都与他的父亲郑吉山同志有关:1952年12月,作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第一期学员,郑吉山同保定籍同学的合影;1954年4月,河北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全体同志合影;1962年11月,中共望都县委全体成员合影;1965年1月,保定市工业局全体领导同志合影;1981年5月,当时的保定地、市主要领导参加郑吉山同志追悼大会时的照片。

1926年,郑吉山出生于河北省涿鹿县胡峪村,1945年1月参加革命,1948年入党。1963年,郑吉山任望都县副县长期间,正值保定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望都县几乎全县被淹。在抗洪抢险期间,郑吉山给国务院撰写电文、汇报灾情,请求对受灾被困群众进行救援。在他的努力下,空军派出了可以低空飞行的安—2型运输机,为受灾群众空投食品,从而使全县被困群众渡过难关。

1971年至1979年,郑吉山先后出任保定市电子工业局副局长、局长,为我市电子工业的创办和发展呕心沥血,实现了我市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目标。 我国向太平洋水域发射运载火箭、海底发射运载火箭、同步卫星发射获得成功等,都使用了保定市生产的电子计算机,因而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家电子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的通令嘉奖。1981年5月23日,郑吉山同志因病突然去世,终年55岁。

市档案馆二级调研员刘建军双手接过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后,为郑建富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回赠了《保定老照片》图集,赞扬他重视保存、收集和考证档案资料的善举以及不忘革命先辈、挖掘红色历史的精神。

“非常感谢郑先生大力支持档案馆的征集工作,为书写保定历史足迹提供了更多宝贵资料。”刘建军说,市档案馆倡议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关注档案事业,增强档案保护意识,学习了解《档案法》,积极参与和融入到档案事业中来。“如果大家有能够体现古城历史的文字、影像或实物等,都可以向档案馆进行捐赠,我们也会通过档案展览的形式向全社会展现保定的发展历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