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7-18 08:43
保定历史文化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北省文物大市,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在闻名中外的满城汉墓、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出土了珍贵的金缕玉衣、“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战国时最大的青铜辅首透雕龙凤纹铜辅首等国宝。而今天介绍的这件文物,虽名气远不及前者,却也曾多次代表保定文化、河北文化走出国门,参加巡展,还是咱们保定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81年,徐水区防陵村北的村民在取土时将位于当地的5座汉墓中的2号墓破坏,随后原河北省文研所、原保定市文管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室南北长10.3米,东西宽9.3米,墓道残长4米。由于此墓早年被盗,出土遗物较少。主要出土铜马2尊、铜龟纽银印1枚、铜镜8面和五株钱等,其中两尊铜马体形硕大,造型精美,富有动感,实属罕见。
这两尊铜马,一尊铜马昂首竖耳,张嘴露齿,直视前方,身长70厘米,通高116厘米,前胸宽24厘米,前腿高46厘米,后腿高42厘米;一尊铜马扭头竖耳,作嘶鸣状,身长66厘米,通高113厘米,前胸宽41厘米,前腿高41厘米。两尊铜马头、耳、身、腿均为分别铸造,尔后套接而成。通体造型丰满骏逸,形象逼真,各部位比例准确,代表着汉代铸造工艺水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因此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号铜马扭头竖耳,似作嘶鸣之态。
防陵2号墓从墓制形制、规格和出土文物看,显示出墓主地位的高贵,为研究汉代的物质文化水平、丧葬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按专家学者对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时代应在新莽时期(时间下限应在东汉初年)。按传统葬俗,自南向北时代应越来越早,所以2号墓以北的3、4、5号墓时代应为西汉。那墓主人是谁呢?
在汉代时,统治阶级的墓就已经普遍筑有坟丘。在坟丘之前,往往设祭祀用的祠堂。东汉时盛行在墓前建石阙,并置人物和动物的石雕像;还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记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迹。然而2000年过去,地面附着物已荡然无存。据传,当年该地有人看墓,渐成村落后,取名房陵,后“房”演变为“防”,改为“防陵”。
据《水经注》记载该地为西汉樊舆侯国之地。《汉书·王子侯表》载:“樊舆侯传五代,至王莽时绝。”从《水经注》和《汉书》记载,应为西汉五代樊舆侯墓葬。在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侯,置樊舆侯国,建樊舆城为国都。第一代樊舆节侯刘修传子炀侯刘过伦,刘过伦传子思侯刘异众,刘异众传子顷侯刘土生,刘土生传子刘自予,前后共五代樊舆侯。至公元8年王莽篡位时,刘自予被削去侯爵,贬为庶民,樊舆侯国废除。相传,防陵五座汉墓墓主人就是这五代樊舆。
局部图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伯父刘良及后代墓葬。据专家根据2号墓出土的铜马以及货泉判断,此墓应建于东汉初期。而且防陵村姓氏多为刘、商、赵、王,第一任东汉赵王便是赵孝王刘良。但赵国都城远在邯郸,是否会把墓葬选在此?真正的墓主人尚需进一步考证。
在90年代,这两尊铜马曾多次走出国门,前往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莱得,美国孟菲斯、波特兰、丹佛等城市参加展出,让国外观众尽赏古代中国文物之美。1993年,防陵汉墓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综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