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刘柯旋时间:2022-09-07 08:59
近期,在徐水区筹办市文旅大会过程中,市政设施改造及农村道路、环境、景点提升工地上,有不少本地口音的工人。他们在“家门口”务工,熟悉情况,与周围交流顺畅,协调便捷,而且没有租房、交通费用,既增加个人收入,也使建设项目跑出“加速度”。
乡村建设小型工程,农民工匠大显身手,是多方受益的好事。今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出“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在项目建设环节,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农民由公共基础设施的受益者,也成为建设的参与者。专业监理单位和老百姓监督,工程“晒”在太阳下,时隔多年,乡亲们也记得这段工程是村里“张大哥”修的——良心、公德的力量,会使项目质量更有保证。
而且,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多使用当地工人,农村小型项目由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承建,也是成本较低、安全高效的益事,更是关系“稳就业、保民生”的大事。
工地多“乡音”,百姓喜心头。愿建设家园、乡村振兴工程一线“乡音”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