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22 08:37
□王志顺
当前,随着文旅融合加深,“奔县”“乡游”成为旅游市场的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宁静而充满魅力的小乡村。乡村旅游的流量,如何变成乡村产业发展的“增量”,让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在笔者看来,优化文旅产品供给是关键。通过培育研学、科普、露营、康养等新业态,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在山东惠民县,《孙子兵法》的谋略智慧被搬进实景剧场,游客换上汉服化身“兵法学徒”,在互动中触摸千年文化的温度;海南保亭的红毛丹果园里,采摘体验与黎族非遗技艺展示相融,一颗热带水果串联起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旅的对话。这些尝试证明,乡土文化并非静态陈列,而是需要被“激活”的活态资源。当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流量便不再是过境的春风,而是扎根沃土的种子。
县域旅游的“出圈”,离不开科技与服务的双重护航。在山东滨州,智慧旅游系统实时监测景区人流,自动调配停车场资源;广西阳朔成立村民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竹筏漂流服务,既避免恶性竞争又保障体验品质。这些细节揭示,流量时代的县域文旅竞争,早已超越“有没有景点”的初级阶段,转向“能不能让游客安心住下来”的深层较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当前,多地正探索“主客共享”的发展模式:云南和顺古镇将游客服务中心与村民文化礼堂合建,陕西袁家村把旅游收入按比例反哺农业生产,这些创新实践让流量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增量。要拓展“文旅+”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让乡村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最好的诗与远方,往往藏在最质朴的乡野之间。唯有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脉、以民生为本,方能接稳流量时代的馈赠,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