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钟鼓楼>

提升治理水平 激发乡村振兴持久动力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6-19 09:10

□肖  晹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易县,承载着千年古县的厚重历史,也面临着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通过环境整治、文化振兴、产业融合和制度创新,易县构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让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基础,村民心里暖起来

易县创新构建“1+28+N”党建体系,以县委为指挥中心,28个乡镇党委为枢纽,400多个村级党组织为支点,建立网格党小组1560多个。同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整治行动,通过“戴党徽、亮身份”行动强化示范作用,形成高效执行体系‌。

在紫荆关镇,镇党委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形成“支部抓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治理链条。通过该机制化解矛盾纠纷,解决民生问题。安格庄乡创新“党建+产业”模式,成立功能型党支部8个,将党小组建在乡村旅游和特色种养产业链上,带动全乡集体经济增收超800万元。通过“三会一课”与“村民议事会”融合机制,全县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群众参与率达95%以上。

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生活环境美起来

易县坚持进行环境治理,重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黑水污水等,并整治私搭乱建、非法广告等问题。累计改造农村厕所5.8万座,建设污水处理站32个,拆除违章建筑188处,建成小游园、小菜园等2000余个,打造美丽庭院2.3万户,显著改善村容村貌‌。

在易水河沿岸,创新“河长+警长+检察长”三长联动机制,整治河道58公里,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2024年,西陵镇通过网格化管理、志愿者参与等方式强化村庄清洁,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发放“门前三包”承诺书,动员群众从家庭院落到公共空间共同维护环境,形成全民参与氛围‌。狼牙山镇推行“垃圾兑换超市”模式,村民可用20个塑料瓶兑换1块肥皂,实现生活垃圾减量40%。通过“政府补贴+村民自筹”方式,全县建成村级公园126个,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2%。

文化赋能推进‌乡风文明,村民心里乐起来

易县通过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治理。不定时举办戏曲及广场舞大赛、农民书画展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广泛开展“易县好人”“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好婆媳”等文明创评活动,引导村风民风向上向善。组织移风易俗先进典型人物开展“喜事新办 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倡新风”系列宣讲活动490余场。创新“道德银行+文明积分”制度,累计兑换生活物资,让文明新风深入千家万户。

同时,易县依托清西陵、燕下都遗址等文化地标,打造“非遗+研学”模式,建成绞胎陶、易水砚等非遗工坊23个,开发研学线路8条。塘湖镇通过修复古戏楼、组建梆子剧团,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00余场。通过“易州大讲堂”等文化活动挖掘红色文化、燕文化、易水文化,打造出狼牙山红色教育基地、清西陵文化体验区等特色品牌,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村民日子富起来‌

易县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发展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基地50万亩。

在易县田岗村,农旅融合项目盘活闲置农宅56处,建成艺术中心、农耕体验园等业态,每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电商产业园培育本土网红150多人,形成“种养加游购娱”全产业链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牛岗村通过“农业+旅游+文化”三产融合模式,发展苹果种植、门球运动等特色产业,并利用“保定小院”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民宿、文创等多元业态,形成乡村经济新引擎‌。以太行水镇、安格庄村为枢纽,结合易水湖生态资源和中医文化,打造“康养+旅居+疗愈”全龄化片区,并通过医共体资源下沉惠及村民与游客,实现“以居补旅、以旅带业”的良性循环‌。以西陵镇凤凰台村为核心,打造“满家乐”文化品牌,融合非遗传承与特色民宿,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忠义村、五道河村等通过“文化赋魂+业态赋形”激活传统建筑、饮食和民俗资源,增强乡村活力,吸引游客,增加收入‌。

(作者单位:易县县委党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