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12 09:27
□王志高
近日,辽宁省博物馆“唐宋风华”数字展上,《洛神赋图》不再是玻璃展柜中静态的摹本,而成为观众可沉浸其中的流动画卷。人们躺在穹顶之下,目睹曹植与洛神的千年邂逅在光影中流转,或戴上VR眼镜化身白鹤掠过《瑞鹤图》的汴京上元夜,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了。
这场展览的突破性,不仅在于让六幅唐宋名画“动起来”,更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博物馆的观看逻辑。玻璃展柜时代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有限信息,而数字技术将单向观看转化为多维体验。在《秋窗读易图》的动画中,南宋刘松年笔下的霜枫红叶随光摇曳;在互动区,观众能为《簪花仕女图》的人物设计服饰。这种转变恰与中华美学“气韵生动”的传统暗合,数字技术让艺术有了生命感。
数字技术还破解了文物保护难题。通过巡展与线上共享,那些因脆弱而不被长久展示的珍品能被人们看到,或许在未来博物馆,实体场馆是“文化心脏”,而数字分身构成“血管网络”,将文明养分输送到更广阔的土壤。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故宫《千里江山图》的全球VR展映,无不印证这一趋势。当技术消弭了距离,文物才真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走出展厅时,观众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的打卡照片,更是一种重新觉醒的文化感知力。数字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让《洛神赋图》变得更酷,而是让今天的我们能像东晋画家一样,看见洛水微波中那份穿越千年的心动。当文物真正“活”在人们的共情中时,博物馆才完成了从保管者到启蒙者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