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12 09:27
□刘柯旋
到某些机关单位办事、找人,进入大门之前,往往会接受门卫或保安机械式盘问、程式化登记,有的还要查验证件、现场电话联系受访人。基层机关的门卫大多为第三方派遣,对值守单位的科室设置、职能分工不甚了解,来访者咨询时“一问三不知”;而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一概是“外人非请莫入”“非预约不接待”。有的地方就曾出现来访群众因无法准确说出对接科室、受访人,在寒风中长时间等待的个例。
细想起来,为机关大门增加暖度并不难。平时勤培训指导,让门卫熟悉内情,多些热情,就能提高接待效率和来客满意度。或是每日由知政策、懂流程的机关干部轮值担任“第一接待人”,既能快速分流引导,又能现场解答简单咨询,将服务端口从“办公室”前移到“门卫室”。
门卫岗位的转型本质是服务理念的升级。某地街道办将门卫室改造为“政务服务驿站”,配备自助终端和引导员,来访者不仅能完成登记,还可办理多项高频事项。群众进入机关大门时,迎接他们的不再是“公事公办”的盘查,而是触手可及的服务。
科技赋能应当成为破局的关键支点。如设立“政务通”数字服务平台,来访者通过小程序完成实名认证、事由填报,系统自动匹配对接部门并生成电子通行证。推门入、刷脸进,让冷漠的登记簿变成温暖的二维码。当然,更需要越来越多的服务事项实现码上办、集中办,更多的干部下访与群众面对面、解疑难,通过信息技术、主动服务移除影响干群关系的“铁大门”。
优化服务无止境。当“门卫”的微笑取代冰冷的质询,当智能终端替代繁琐的登记,当公职人员的身影出现在服务一线,百姓感受到的不仅是办事效率的提升、干部作风的转变,更是公共服务在“最后一米”的贴心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