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钟鼓楼>

“养老顾问”服务站:老龄化社会的温情急救箱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10 15:10

□吴霞

据报道,南京建邺区老年大学一名学员突发眩晕呕吐,驻校“养老顾问”冯医生迅速介入,15分钟内完成应急处置。这一场景折射出南京“养老顾问”服务站的现实价值——14个站点、120名专职顾问构成的网络,正成为城市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急救箱”。

“养老顾问”的亮点在于将被动救助转化为主动服务。传统养老模式往往滞后于需求,老人突发疾病后才仓促应对,而南京将医疗、政策咨询、心理干预等资源前置到老年大学、社区等场景,如同在老龄化社会的“毛细血管”中植入健康监测点。建邺区案例中,班主任与顾问的快速联动,不仅避免延误救治,更关键的是消除了家属“歇会儿就好”的侥幸心理——这种专业干预直击老年人“怕麻烦”的心理痛点。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长期存在资源分散、供需错配的问题,而“养老顾问”的价值在于充当“人形接口”,他们既懂医疗急救,又能解读政策,还能设计养老方案。例如南京推出的“紫金银辉”服务卡小程序,将线下服务数字化,让行动不便的老人通过一键预约获得上门服务,这种“技术+人力”的双轨模式,比纯智能设备更符合老年人需求,冰冷的AI客服解决不了喷射性呕吐的恐慌,但医生可以。

当前南京的探索仍显“盆景化”,120名顾问服务全市超180万老年人,人力显然捉襟见肘。要加大资金投入,吸引更多医院专家坐诊治疗;要制定标准化服务,建立可复制的急救响应、适老化改造等流程;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值得借鉴,通过立法将养老服务纳入社会保障,让专业顾问成为像社区医生一样的标配。

老龄化社会治理,既需要智慧养老院的硬件投入,更离不开“冯医生们”的温度。当我们在城市里布置更多这样的“急救箱”,或许能让“老有所依”少一些悲情,多一份从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