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6-07 08:56
□苏兰生
每个古村都传有不同的老故事。
曲阳县郎家庄村是太行山下的一个老村庄,我已去过3次。每次到村里、村外,朴实的村民会讲一些村里的老事,让人听得津津有味,生发感悟。
第一次去我没进村。那是10多年前,从保定开车先到唐县的军城,那里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墓地,瞻仰过后,我便沿着一条深沟南行,大约20多分钟后沟谷宽起来,大块黄土地的地角、山坡上和沟沟坎坎遍布枣树。眼前的景象像睡着了一样,寂静无声,让人感到这里自成一派世界。
那是早春时节,虽然远处有一个村庄,可平整的地里少见村民,只看到一位50多岁的村民在地中散粪。见我停车,他走过来,熟练地搓了一支旱烟卷,一边吧嗒着嘴抽烟,一边唠起村里的事。闲谈中我知道了沟里的这个村叫郎家庄,大枣是这里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第二次到郎家庄是2024年的4月份。自从有了沧榆高速公路,从保定到郎家庄方便多了,驾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村外的收费站,下了高速一拐弯就进了村。
村里的老房子。 卢建军 摄
那天是个雨天。下了高速公路,远望村外的高山雾气氤氲,顿感窗外空气清新。村民服务中心就在村中央,早就等候的人把我们迎进会议室,脸上尽显热情,村干部张世杰给我们介绍了村史。
这次我们就是为写村史而来。邀我来的是19岁参军走出村子的转业军人卢建军,曾在保定市区工作过的张世香、张秀林和我一同前来,他们二人的老家就是郎家庄村。
人聚而成村落。郎家庄建于东汉时期,至今有近2000年的村民繁衍历史。村名是怎么来的呢?据称是因为一名张姓侍郎携家眷来此地定居,以其官名取的村名,至今村民大多数姓张。听取介绍时,场内的人都很认真。对人类来说,2000年的时光是很长的生息历程,从张世杰的口述中我们感觉到他知道村里的历史人物很多。但是,写一本白纸黑字的村史,是要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就需要挖掘求证,才可记下村里真实的、久远的过往。
很快又是一年。今年的5月20日一大早,我们驱车90多公里,又赶往郎家庄村。初夏的晨风凉爽宜人,车进山区后人们看着一路山景,还有一条条犹如巨龙、横跨山谷的高速公路高桥,两条穿过山腰的长长的隧道,一股山野豪情油然而生。
我们这次来到村里是应邀参加《郎家庄古今》成书发布会的。这是郎家庄村有史以来出的第一部全景图书,由已走出郎家庄村50多年的卢建军策划出书,书中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记录着村子的前世今生。
村外地里的老枣树。 张志辉 摄
会场坐满村民代表,始终鸦雀无声,但每人脸上都露着欣喜的神色。卢建军的战友、主编孙铁民是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第九届荷花淀文学奖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他说:“顽强生存的枣树是郎家庄的村树,这与郎家庄的人文历史吻合,朴实的村民所具有的就是一种顽强向上精神,在整理编辑这本书中我们就将这种精神贯穿其中了。”
枣树值得讴歌,具有少索取、不张扬,扎根贫瘠土壤、生长力强的风格。站在路旁,望着枣林会想到,到了秋季,满坡的枣树上,一串串红枣点缀在枝叶间,随风摇曳,那是多么醉人的风景呀!
孙铁民成了村中的义务讲解员。他和编采人员已有30多次从保定到郎家庄,每一次都沐浴朝阳来、满载希望走。他说:“村里有不少百年枣树,就是老了不再结果,村民也不忍砍掉,因为这些枣树用果实养育过他们。”
村中还有不少老人对枣树情有独钟。这些年,80多岁的老人张文民就在自己的山坡地里、地边上栽了1000多棵枣树,老人对一棵棵枣树充满期冀。
专程赶来的张文玲家住县城,她长期从事曲阳县抗战史研究工作,她在村里的街道上边走边说,晋察冀三分区二团物资供应处就曾设在郎家庄。我们看到,一条窄窄的、弯曲的村街墙上还贴有“120师部旧址”的牌子。
郎家庄有着一种浓重的红色血脉传承。仅抗战时期,村里就有26人为国捐躯,上百人走上炮火连天的战场。此后受前辈的影响,1952年至2022年村中有105人步入军旅。
郎家庄的革命英雄故事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交融。莲花山、马脑山、阁儿沟、香岩阁、滴水空悬、贾岛抚琴洞……古老的村庄周边有着许多历史遗迹和美丽传说。如今,有着至少千年历史的细乐会仍在村里回响。另外,村里的和郎家庄村籍的孩子有340多人考进了大中专学校。
村外有一条南北向的三会河。河道正在治理,沿河是一条弯曲的大道,出村路段正在翻修。“河道治理、道路建设项目在加紧施工,我们要发扬和传承枣树精神,让美丽乡村风景美,乡风文明人更美。”郎家庄乡党委书记孙朋辉说,“我们还在山坡、地埝种下400亩高粱,今年这些庄稼长势不错。”
谈到村里的经济发展,张世杰说:“郎家庄荒山面积较大,山高沟深、地形复杂,部分山石裸露,山脚下及谷地处土层较厚,适合发展干果、枣树、杂粮作物,这是我们发展经济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
“锦绣山庄”“枣树长歌”“千年古树”……厚厚的一本《郎家庄古今》,14卷内容记述详细,反映了村子从过去走到今天的全貌,成为了解和热爱家乡的珍贵教材。今年70多岁的张世香说,这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激发村民生于斯、长于斯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