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钟鼓楼>

让博物馆IP更接地气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24 10:51

□王志顺

近日,在南京华采天地举办的宝藏市集上,南京市各大博物馆的“明星文物”纷纷现身。纵观市集现场,最受欢迎的摊位往往实现了“学术性”与“烟火气”的完美平衡。南京大学博物馆推出的东晋帝陵瓦当杯垫,将考古报告中的专业纹样转化为餐桌上的实用器物;南博“小龙包”手包把明代龙纹瓷器的威严转化为搞怪设计。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挪用,而是基于文物本体的创造性转译。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文化实验背后是消费逻辑的深刻变革。当年轻消费者购买碧玺发夹时,他们看中的不仅是饰品本身,更是与特展文物建立的情感联结。夫子庙状元郎文创的热销也说明,在升学季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传统科举文化符号被赋予了当代精神慰藉功能。这种“文化代餐”现象提示我们,有效的IP开发必须捕捉社会集体情绪,创新供给,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要让博物馆IP真正接地气,价格不能过高,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要增加互动体验,像拓印体验、漆扇制作那样调动人们多重感官。未来或可借鉴“数字孪生”技术,通过AR扫描让文物故事跃然商品之上,既保持文化深度,又降低理解门槛。

从更深层看,这场市集映射出博物馆职能的范式转移。当瓦当纹样从考古报告走进咖啡杯垫,当帝王陵出土文物变成手账素材,博物馆正从知识的权威阐释者转变为文化元素的供应商。这种转变要求策展人兼具学术功底和市场嗅觉——既要确保纹样转译的准确性,又要懂得Z世代的审美密码。

宝藏市集让我们看到,文物活化需要构建“考古发现-学术研究-创意设计-场景应用”的完整价值链。当博物馆主动将IP植入日常生活场景,文化传承便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成为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创造性实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