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高阳武术戏——文场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6-07 08:56

□韩占江

文场(场发二声)作为一种武术独有的表演形式,起源于清初,至清末民国逐渐兴盛,一直流传于高阳附近几县。文场表演以武术套路为主,其间用简单的道白或唱腔串联故事情节。

文场所使用的行头仿照戏曲里的武生,都是内衬中衣,外罩英雄敞,头戴软硬罗帽。角色特征以衣服颜色区分,比如黑衣、黑帽、黑脸唤做“黑头儿”,红衣、红帽、红脸唤做“红头儿”,黑头儿、红头儿是正派人物;反派人物一般饰以白脸;另有家奴、走卒、帮闲等也以服饰区分。正派角色出场时步伐独特,连带着夸张的肢体动作,将一身英雄气概演绎得淋漓尽致。

角色按照出场顺序先后表演拳脚、兵器,最后才是双方比斗。这却是高潮了,比如对花枪、刀对枪、匕首进枪、三节棍对枪,全部是真刀真枪,快攻快打。有那功夫高明又经常对练的,一旦比斗起来,双方兵刃“叮当”作响,天暗时都能看见火星。乃至枪枪不离对方咽喉,刀刀不离对方后脑。观众不免心惊胆战,又被激越的鼓点震荡心神,其时早忘了故事情节,只顾叫好。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每年过了正月初五,村子里都要举行娱乐活动。娱乐其实从初二就开始了,活跃的少年们将祠堂里的锣鼓家伙拉到大街上可劲地敲。锣鼓一响,村子里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幼童就都涌到街心,竞相感受这份喜庆祥和。锣鼓要从初二一直敲到破五,到了初六,真正的表演才开始。村里的梆子团每天下午、晚上两开箱,唱些耳熟能详的剧目,比如《柜中缘》《喜荣归》《辕门斩子》等折子戏。也有成本大套的,像《秦香莲》《狸猫换太子》《蝴蝶杯》等。上午没戏,武术团的一班壮小伙就在十字街撂场,打拳、耍枪,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拿出压箱底的绝活,一是为给父老乡亲们汇报表演,二是为在心仪的女子面前卖个乖、露个脸。

最后一天演文场,俗称闹文。

在高阳县域各村甚至周边其他县市,当时流传的文场剧目有《三打祝家庄》《西游记》《少林寺》等等。

于堤村子大,有东西两班武术会。西头武术会使的是密宗少林拳,会标为“育婴求健会”;东头武术会则师承少林花拳门,会标为“培英会”。西头武术会的文场是《满春园》,讲的是唐朝年间,胡奎、罗灿、罗坤游览满春园,遇见恶霸强抢民女,三人除暴安良的故事。东头武术会的文场是《高怀德打擂》或称《赵匡胤打擂》,讲的是五代时期,赵匡胤、郑子明执掌周朝政事,恰遇南朝王豹摆下擂台,打遍周朝无人能敌。到了最后一日,王豹又在台上大放厥词,对着周朝众人百般羞辱,赵匡胤无奈之下请来高怀德上台打死王豹维护周朝尊严的故事。

随着年轻的弟子们演练完毕,场上的鼓点由激越转为沉稳,一位英雄从上垂首闪出。只见他身穿黑色中衣,胸前勒十字襻,外罩黑色英雄敞,脚蹬抓地虎快靴,头戴黑色硬罗帽,上面13朵红绒球突突乱颤,正是黑头形象。他从人群后闪出,就在场边一矮身形,随即右手扯英雄敞,“啪”地撑开,左脚往后一蹬,“噌”的一声,泥土竟从脚下翻起,直接甩上肩头。此时鼓声镲声共鸣,声声不绝。这黑头和着锣鼓,英雄步大开大合,已走到场子正中。然后“啪”地一甩英雄敞,连起两个飞脚,稳稳落地后斜身亮相,场外已轰然叫好。

亮相完毕,黑头回身,一手扯英雄敞一手挥拳,高声唱喝:“杀气冲天自为愁,每日怀恨在心头。要得一日愁眉展,打死王豹才罢休。”这唱喝高亢雄浑,将英雄豪迈展露无遗。唱毕在前场稍待,等其他人物通场完毕。众人道白,简单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一方退场。另一方依次出场,反派头领来到场子正中也高声唱喝:“王豹立擂台,英雄两边排。打死不偿命,哪个敢来?”嚣张跋扈之态溢于言表。接下来便是演武环节,也是整个剧目的高潮。

文场表演故事简单,演进迅速,并且不挑场地,尤其适合乡村的黄土地面,相对于长篇大论的戏曲,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武打片。有很长一段时间,文场都是冀中乡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只是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求学、打工,到外地谋生的越来越多,真正能安心练功的越来越少,许多村子已经无法组织一支武术队,更遑论表演文场,文场这个特殊的武术表演形式已经到了亟待拯救的地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