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6-30 08:17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杨 虎 通讯员 赵大永
巍巍太行山,滚滚通天河。牡丹花百顷,香松迎贵客。
地处唐县军城镇的和家庄村,不但是太行深山区的一块山清水秀之地,还因为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而名声在外。
彼时,唐县是闻名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和家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之一。
平型关大捷后,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115师副师长聂荣臻率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刘云彪的骑兵营、师教导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直属队等约3000人的兵力深入敌后,在晋察冀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至1941年8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曾经驻扎在这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曾在这里工作、生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唐县期间,与驻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许多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唐县革命老区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宝仓声情并茂地说。
1939年5月21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进驻和家庄村。当时,为了保密,军区司令部对外称大队部,给和家庄村起了个番号叫“大理村”,聂荣臻司令员被称为“301”。
“当时,和家庄村村民为了欢迎子弟兵,把全村最好的60余间房屋腾出来让给部队住。”唐县军城镇人大主席、和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史全好说。
部队进驻和家庄后,不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还帮助乡亲们挑水扫院、整修街道;成立剧团,开军民联欢会;开办夜校,教乡亲们识字唱歌;组织部队在村里建了厕所和洗澡堂。聂荣臻还亲自带领司令部机关干部、战士在村南的山坡上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很快就和驻地群众打成一片。
部队非常关心群众生活,卫生队经常为群众看病送药,对困难户不断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聂荣臻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更是关怀备至,经常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教育部队注意节约,反对浪费,减轻群众负担。
史全好介绍,1939年的夏天,通天河一带发生水灾。和家庄村也遭遇洪水,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聂荣臻号召军区机关节衣缩食,与群众共度灾荒。
这年冬天,为了彻底解决和家庄村的洪涝隐患,聂荣臻亲自指挥,司令部的机关干部、战士全体出动,和乡亲们一起修筑护村堤坝。聂荣臻还和乡亲们一起抬石头筑堤。
和家庄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摄
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一条长2000米、宽2.5米、高1.5米的大坝修成了。第二年春天,聂荣臻又带领部队和乡亲们一起动手把被洪水冲毁的100多亩良田整好复耕。
聂荣臻心里装着和家庄村的乡亲们,他也受到和家庄村乡亲们的衷心爱戴和保护。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刚刚来到这儿的时候,除了村干部,人们还都不知道是军区司令部和聂荣臻住在他们村。郭宝仓告诉记者:“后来知道了,大伙儿特别高兴和自豪,都自觉地保守这个秘密。和家庄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为司令部站岗、放哨;儿童团查路条,妇救会做军鞋,尽最大努力支持部队工作,保护司令部和聂荣臻司令员的安全。”
1939年6月底,白求恩率“东征医疗队”从冀中前线完成巡回医疗任务来到冀西唐县,因脚部感染,在军区司令部驻地——和家庄村休养。休养期间,白求恩不仅救治八路军伤病员,还满腔热忱地为当地群众服务,在和家庄村期间治好了村民史鸿兆右膝的“人面疮”,至今在村里传为美谈。
谈起和家庄村,保定方志馆副馆长冉白正说,1940年之后,日本鬼子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更为残酷频繁的大“扫荡”,抗日战争进入更为艰难的阶段。
“当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子弟兵们处处维护群众利益。同样,人民群众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军队,宁肯自己少吃,打下粮食也要先交公粮,广大妇女们克服重重困难,一针一线地给部队赶做了大批军鞋。军爱民、民拥军的佳话,到处传诵。”冉白正说。
恰如吕正操纪念馆里的那句“人民永远是靠山”,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扎和家庄短短两年多时间,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晋察冀军区的一系列大事,在运筹帷幄中被载入史册。
这里指挥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消灭日军1500多人,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成为抗日战争中被八路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将领。
这里召开的晋察冀军区高级干部会议,系统总结了军区创建以来三年的工作成绩:晋察冀军区创建三年来共作战2327次,毙伤日伪军53622人(内有敌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等高级将领),生俘日军246人,伪军反正6101人。
这里确定晋察冀边区对敌斗争的方针和策略,确定山区和平原不同的敌后作战方针,确定游击战和山地作战的战略战术。同时,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重视主力团的建设。
…………
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坚持敌后抗战和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在晋察冀的具体实践中,显示出巨大威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和家庄,军民一家亲代代相传。
2021年,保定军分区按照河北省军区关于推进“革命战地、英雄故乡”有关安排,结对援建和家庄村。军分区官兵践行根本宗旨,服务老区人民,先后帮助修缮布展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白求恩故居,硬化村内旅游道路,建设文化长廊,整治人居环境,并帮助和家庄村小学和村卫生室改善办学和医疗条件。
6月27日,保定军分区与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联合开展“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在和家庄军分区还组织医护人员为当地群众开展义诊活动,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走在和家庄村的街道上,记者看到,路面干净整洁,两侧大部分是新建的白墙灰瓦的院墙和民居,当年的老石头房子和院墙有三分之一得到保留和修缮,两种风格的建筑相互搭配,时代气息和传统风貌得到很好结合。
沿着弯曲的小路,穿过一个小场院,记者来到位于半山坡上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这里原来是本村秀才史景相家的新房,抗战开始后他主动把房子让给八路军。”史全好介绍说。
这是个宽敞的四方院落,正房和东西厢房被修缮一新,白墙灰瓦的风格显得庄重大方,聂荣臻办公室、作战科、机要科等依次排列。
“这里是白求恩当年居住的地方。”在村里另外一处院落,3棵国槐静静伫立。当年白求恩就是在这几棵树下,编写教材、制作医疗器械、给乡亲们看病、为学生们上课。这处房屋修缮时保留了当年的原貌,连砖石都是当年的。
“现在,我们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以产业促增收。去年来这里的游客有3万多人次,今年估计能达到5万。”和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建科说,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和家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采摘生态游,共种植油用牡丹638亩,栽植红枣8000亩、核桃500亩,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和家庄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天牡丹花开,香飘遍野;夏天绿荫葱茏,诗情画意;秋天一湾碧水过,两岸大枣红;冬天古朴庄严,韵味深长。”摄影爱好者刘博一直坚持用镜头记录着和家庄村的美丽变化。
如今的和家庄村环境越来越好,村民致富路越来越宽,文明乡风越发浓郁,那份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也始终镌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