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7-03 09:01
□韩占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建起了一个盆窑,也可称为瓦盆厂,生产各种瓦盆、花盆,还有盛米面的瓦罐。盆窑属于村办企业,厂长、会计由大队指定,另有十几个工人负责和泥、轮盆、上釉、烧窑等具体操作。
虽然盆窑生产的只是瓦盆,也就是日常所说的陶器,可工艺却一点也不简单。首先要找到合格的陶土,那是一种近似于高岭土的胶泥,沙土、黑土绝对不行。这需要师傅提前到田里去勘察,一般这样的土都埋藏较深,要将上层土挖开,在断层上仔细鉴别,一旦找到,就作为窑厂专用土。
因为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运土完全靠人拉肩挑。运回的土还要经过晾晒,将土中的黏性挥发,再把土中的草屑、杂质剔除干净并充分捣碎。只有土质细腻、纯净,才能保证做出的盆不出裂、不出疤。
下一步是沤泥、和泥、踩泥,然后是揉泥。从踩好的泥池里挖一块搬到工作台上,用手大力揉,就像揉面一样。待这个泥团手感细腻、光滑,胶性去除干净了,就把它揉捏成一个大圆锥形状。接下来开始轮盆,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轮盆的设施是一套连动装置,首先要做一个直径约80公分的大圆盘,圆盘一侧有柱子通到房梁上。圆盘可以转动,柱子上面也可以转动。人用手不停地摇动柱子,带动这个圆盘,这个圆盘又通过皮带,带动下一个较小的圆盘,揉好的泥坯就放在这第二个圆盘上。师傅蹲在旁边,用手稳住泥坯,往上拉、捻、揉、托、卷,塑造成各种各样的盆。
接下来便是晾晒。晾晒至干透,将盆一个个装窑,就用滑秸(麦秸)烧。烧窑口上方有个通风眼,师傅利用这个通风眼看火候。火候掌握得好,这一窑盆正品率就高,否则就会出次品,有裂、有疤或者出阴阳脸都卖不出去。还有一种琉琉盆,工艺更复杂一些,首先要炒铅、上釉,然后再烧,出了窑就是光洁明亮的琉琉盆。
轮盆在冬天是不行的,往往越热的天气,作坊里反倒赶开了进度。精壮的小伙们上面光着脊梁下面穿着大裤衩,却还热得汗流浃背,可是谁也不喊苦、不喊累,心里想的都是如何为集体多出力多做贡献。大家被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即便外面的天气像下火一样,作坊里仍时不时传出笑声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瓦盆一直是村民的必需品,无论是盛糁、渣、米、面还是腌酸菜、酿大酱,甚至老头、老太太拿来当尿盆,家家户户都离不了它,所以窑上的盆是不愁销路的。小贩们从窑上趸了盆,就用独轮车、毛驴车载着去串村。进村先吆喝,“买盆来,买盆来。”吆喝出人来,便从车上拿一个盆,一手高高托起,一手举着小木槌敲。新出的瓦盆敲起来声音清脆,“当、当、当……”像小铜锣一样,顿时引得大家纷纷下手买。村人习惯,不买都不买,一看别人下手,马上就争抢起来。工夫不长,一车盆就卖完了。
有时敲劲大了,“砰”“哗啦”,盆碎了。没事,小贩马上低头捡起一片碎瓦,指给众人:“你看看这茬口,是不是瓷釉?你就说是不是吧?你们今天可算是买着了!”他这么说竟也能得到认可。
(本版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