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7-05 08:40
□保定日报通讯员 高长安 肖贺然
6月29日清晨, 涿州市东城坊镇马踏营村果农刘树三将刚摘下的鲜桃过秤装车,看着收购商满载驶离,笑意盈盈。
刘树三家种植的10亩桃园内,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绿叶间胭脂红的桃子点缀如繁星。果农们提着竹筐来回忙碌,不一会儿筐里就堆起小山;分拣车间里,工人们利落地装箱称重,电子秤数字跳动,清甜果香裹着劳作的热气扑面而来。
“今年桃子长得好,个个半斤往上!”刘树三拍着桃箱介绍,他种了8个品种,每亩桃园收入都过了万元。这份丰收,在马踏营村并非个例。
马踏营村“桃经济”厚积薄发。该村党支部委员刘万超介绍,自上世纪60年代马踏营村开始引种桃树,目前这里已发展为知名“桃乡”。发展提速的“智慧引擎”,便是毗邻的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实验场。实验场的科研团队驻村指导,近年来成功引育春雪、大庆丰等近30个优质品种,实现从初夏到深秋长达5个月的鲜桃持续供应。如今,该村已推广桃树种植6000余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200余户村民增收。
近年来,涿州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鲜桃产业为核心抓手,通过实施水果品种优化工程,有效提升鲜桃的品质与体系。在经营模式上,创新构建“集体经济+农户+企业”的三产融合发展机制,既保障农产品品质,又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一条以特色农业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