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硝烟中的镜头与笔锋:方大曾与保定抗战纪实

来源:作者:时间:2025-07-07 08:06

□保定日报记者 李忻遥

7月初,保定光园方大曾纪念室内,人流不息。

驻足于此的参观者,常仰首凝视墙上那张照片:身着戎装,头戴钢盔,面容清俊,目光如炬。有人轻声喟叹:“多么明亮的年轻人!”

88年前,卢沟桥畔枪声撕裂长空。1937年7月10日清晨,这位25岁的战地记者将相机紧缚于身,跨上自行车,迎着炮火孤身奔赴宛平城下——他成为首位抵达事变现场的中国记者,以镜头与文字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此后两月间,方大曾穿梭于华北战场,以笔名“小方”刊发《卢沟桥抗战记》《保定以北》《血战居庸关》等战地通讯,镜头定格下《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城》《守卫卢沟桥军士之英姿》等历史瞬间。他在文中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一语成真,他却未及亲见。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于蠡县发出在保定写就的最后一篇报道《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从此消失在战火硝烟中,再无音讯。

烽火前哨:血肉长城下的战地实录

方大曾纪念室落成于2015年7月。

纪念室面积不大,方大曾铜像伫立于室内正东,由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创作捐赠。雕塑对面的玻璃展柜里,静静陈列着一只磨旧的旅行皮箱——这是方大曾留下的唯一遗物。

保定市方志馆副馆长冉白正介绍,每年都有众多市民、学生自发前来,缅怀这位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的战地记者。

方大曾,又名方德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京。

他的战地报道生涯始于1936年冬季的绥远抗战前线。彼时,刚从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的他,毅然踏上零下30摄氏度的塞外荒原,开始长达43天的采访。其间,他拍摄数百张照片,写成《绥东前线视察记》等多篇战地通讯,记录下士兵们挖战壕、擦机枪等备战场景。

方大曾

如今,人们在纪念室看到的那张方大曾头戴钢盔的照片,正是他1936年冬在绥东战地拍摄的。照片边框上写着:“母亲大人存念 男小方摄于1936年冬时执行摄影工作 于绥东战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起。方大曾冒险穿过日军防线,首次向全球展现了中国军人背靠石狮、手持大刀守卫国土的英姿,其成为抗战的标志性画面。这些内容在《世界知识》杂志发表,震动世界。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不断增兵华北,对平津进行军事包围,大规模战事一触即发。

同年7月28日,方大曾和两位同行再赴卢沟桥前线采访,30日返回保定。当天下午,保定遭受敌机轰炸,孙连仲部正开赴前线接替29军防线。方大曾的同行当晚离开保定搭车南返,他独自一人留了下来。

“保定是当时华北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是平汉线上的战略要地,因交通便利、信息相对通畅,成为中日军队必争之地。”冉白正介绍。

1937年8月初,南口战役打响,日军发起对南口、居庸关的总攻。方大曾在《血战居庸关》中记录:“第七连连长带两排人冲向坦克,把手榴弹往窗口里丢……铁怪败走时,勇士已死一半。”他悲怆地写道,“居庸关已不见模样,唯见忠勇将士血肉筑成的新长城!”

1937年9月,保定会战打响,日军沿平汉线大举南侵。

作为《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方大曾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石家庄、保定之间。他以镜头记录卫立煌部北上增援的急行军,在《保定以南》报道中这样描述伤兵队伍:“我看到一大批伤兵结队缓缓地走着。他们经过军队哨岗时,哨兵们严肃地举枪敬礼,记者被感动得落泪了,尤其是夜色朦胧中,给这一幅画面增加了百倍的伟大。”

这些报道深刻揭示了保定一带战场的真实图景——中国军队的殊死抵抗与百姓的深重苦难交织。

蠡县绝笔:星陨保定与未竟之路

方大曾为世人所知的最后轨迹,定格在1937年的保定战场。

是年9月,因保定战况吃紧,方大曾在炮火中完成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于9月18日在保定东南50公里的蠡县发给《大公报》,并给在邯郸的亲戚去信:“我仍将由蠡县继续北上,达到(范)长江原来给我的任务!”

9月24日,保定沦陷,日军展开血腥屠杀,仅两天内约两千军民遇害。方大曾的失踪与此几乎同时发生。

9月30日,《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在《大公报》上发表。自此,人们再也没收到方大曾的只言片语。那一年,方大曾只有25岁。

翌年9月,范长江在《忆小方》中痛惜:“但是去年保定战争之后今天已经快一年了,我们还看不到我们这位硕壮身躯红润面庞头发带黄斯拉夫型的青年新闻战士!”

不断向炮火靠近的战地记者小方,留下了837张底片,为全民族存下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忆。

尤为可贵的是,方大曾的作品以纪实为本,其镜头在对准战场的同时,也注意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命运和在苦难中展现的坚韧与乐观。例如,“一名士兵背着上了刺刀的长枪站在掩体里”“戴着防毒面罩的化学战士”以及示威的人群、码头工人、坐在长城上的孩子、城市里的搬运工、井底的矿工等作品,忠实记录下历史瞬间,画面中不少人带着笑容,不见孱弱萎靡,体现了拍摄者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人文关怀。

作家余华在《消失的意义》一文中评价:“方大曾的作品像是三十年代留下的一份遗嘱,一份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

2006年3月16日,方大曾的家人将这些精心保管的底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影像史料,成为全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永恒底片:历史记忆的存续之道

方大曾的家国情怀,是可以穿越时空、影响当下的。

1999年底,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在一封传真中发现方大曾的名字,辗转找到方大曾的胞妹方澄敏,随后查阅大量文献影像资料、寻访多地多人进行拍摄,完成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并出版《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等书籍。“方大曾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感动相遇,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更是发掘历史遗存,传承民族精神,弥补国家记忆的责任和使命。”冯雪松说。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保定成立。

该研究中心主任孙进柱指出,无论是抗战初期活跃于保定前线的战地记者,还是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新闻人,他们都怀揣爱国热忱,以笔为枪,无畏炮火,矢志坚持把战争的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仅是全民族抗战烽火岁月最忠实的历史见证者,其用生命书写下的篇章,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替代的鲜活教材。方大曾作为这群新闻战士中杰出的代表,值得后人学习、敬仰并追随。

相机或朽于泥土,但快门声永不消散。88年后的今天,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缅怀。

保定市民石楠说:“他让世界直观了解了那场战争,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吕艺已连续多年带学生来参观方大曾纪念室。“每次来都感到震撼。”他说,方大曾身上的钻研、执着、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正是当下新闻传播领域十分需要的宝贵品质。

“跨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一位阳光、热血、坚毅的青年行走于田野之间。方大曾前辈肩背相机,手持笔杆冲在一线,将战争的真相揭示于一张张相片和文稿之间,用炽热的真心完成记者最核心的使命——记录真相、服务人民,是吾辈学习之典范。”河北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生张慧娜动情地说。

有些奔赴,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有些牺牲,将真相铸成了永恒。

对于“小方”这个笔名,方大曾曾这样解释:“方者,刚正不阿也,小则含有谦逊之意,正是为人处世之道,我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于国于民有用的人。”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