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7-05 09:08
□徐刚
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教育。许多大学生直到离开校园,才第一次面对租房时复杂的合同条款、就医时繁琐的医保流程、职场中微妙的人际关系。事实上,生活常识并非简单的“经验之谈”,而是一门需要科学梳理的学问。医保政策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知识,租房合同关乎法律与契约精神,职场沟通需要心理学与社交技巧的支撑。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有责任将这些实用知识整合为系统课程,帮助学生搭建从校园到社会的桥梁。
大学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专业的师资团队,将知识去伪存真、结构化呈现,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知识+价值观”的双重教育,才是真正贴近现实需要的培养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生活教育的创新模式。中山大学开设的“现代生活技能”课程,采用“理论+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租房谈判、医疗报销等场景中学习实用技能。浙江大学将金融理财、法律维权等内容融入第二课堂,邀请实务部门专家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生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
大学生既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有社会生存技能。将生活常识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既是弥补教育短板的现实需求,更是回应青年成长期待的必然选择。当教育不再将“生活技能”视为课外兴趣,而是纳入必修课范畴,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