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7-13 07:59
□保定日报记者 王 威 张伟伟 通讯员 王梦凡
7月7日,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里人流不断。展柜中一张红色底纹的一元边币吸引了游客安佳静的目光——农民正吆喝着一匹小黑马在土地上耕种,整个图案透出一种宁静的田园韵味。
“这是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的一张边币,也是抗战时期的第一张边币。”讲解员卢智华的解说,瞬间把游客带回那个浸染着血与火的抗战岁月。
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在山西五台县石嘴镇的普济寺正式营业,通过发行自己的货币,创建敌后“经济抗战”的特殊战场。它打击日伪票及各种杂钞,反抗经济掠夺,发放救灾贷款,帮助群众及时恢复生产,支持边区经济发展。
筹备印制“小黑马耕地”边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八路军北上抗日首战平型关大捷,之后创建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当时晋察冀三省已沦陷,金融货币制度极为复杂混乱,除国民政府的法币外,省有省钞,县有县票,各地方还有‘土票子’。”卢智华说,金融割据严重影响晋察冀边区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换,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币制、成立晋察冀边区银行势在必行。
成立边区银行,就要发行边币,筹建印钞厂成为首要任务。1937年12月12日,时任人民自卫军司令员的吕正操率人民自卫军到阜平整训,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商谈决定建立边区银行。吕正操以在安国商会收缴的3万元作为准备金,还推荐军需官关学文负责筹建银行事宜。
“安国是当时的药材集散地,有不少为商号和药行印制商标、广告、包装纸的印刷厂。”卢智华介绍说,关学文来到安国,在当地进步人士冯国俊等人协助下,招收近20名技术工人,集中10多台小石印机、手打号码机和相关辅助材料,在安国县城药王庙附近一座大院子里,建立人民自卫军军需处印刷所。至此,晋察冀边区银行建设迈出第一步。
“小黑马耕地”一元边币。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供图
为加快筹备工作,关学文派人四处采购油墨等印刷物资,选派有设计制版能力的赵毅林、李德义二人制作票版,并要求钞票图案设计突出“搞好生产、支援抗日”主题。
按此意见,经多日构思,边币样子终于被设计出来——主色金红,底纹粉红,主景图案是小黑马耕地,票券为横版,面值壹元。
1938年1月中旬,日寇侵占保定一带的平原地区。晋察冀军区和边区政府发出调印刷所到阜平的命令。
在阜平县城,聂荣臻看到“小黑马耕地”边币样张后非常高兴。就这样,赵毅林和李德义立即赶制印版,其他工人经短暂休整后前往阜平城西的法华村,在村小学南边几间平房里安装上七八台小石印机,开始正式印刷。
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在山西五台县石嘴镇普济寺正式营业,当天,“小黑马耕地”壹元边币首批发行。
“挤出”杂钞伪钞支持边区生产
发行边币的同时,晋察冀边区银行也开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巩固独立自主的边币市场,稳定根据地物价。同时,根据形势需要,又先后在冀中、冀西、冀热辽建立分行,领导各区银行工作。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述把杂钞和伪钞“挤出”边区的办法:以边区政府为中心,实行“斜坡贬值”,一直推到敌占区。例如,一元河北票子在阜平值五角,离远一点则值六角,越靠近敌占区“值”得越多。这样,边区流通的河北票子,就流向敌占区。此外,晋察冀边区银行还依据物价波动情况和边区进出口淡旺季情况,适时调整边币与其他钞票的比价。
为打击敌人兜售假钞的行径,晋察冀边区银行配合边区政府,在群众中持续开展各种反假钞宣传教育活动。很快,各种杂钞和伪钞被“挤出”边区,有力地反击敌人各种经济掠夺活动,支持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群众亲切地称晋察冀边币为“抗日票”“红票子”。
边区银行边币印刷厂。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供图
不仅如此,晋察冀边区银行还曾发放大批农业、工业及救灾贷款,扶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帮助群众及时恢复生产。
1939年7月,河川泛滥,加上敌人故意毁堤放水,造成安国、高阳、蠡县等地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晋察冀边区银行发放合作贷款300万元,赈济款100多万元,用于购买种子4765石、补充耕畜6921头等,大力扶持农耕生产需要。
为庆祝边区银行所取得的成就,1940年3月20日,在阜平麻棚村召开边区银行成立两周年大会,特请晋察冀军区西北战地服务团周巍峙谱写了《晋察冀边区银行行歌》,歌词曲调悠扬动听。
自此“行歌”风行各级银行——“像个战士工作简朴而认真,像个统帅在经济上挺进。边区银行工作者,来自大众为大众……”在炮火连天,战号频吹之际,工作生产之余,边区银行人自唱自听以激励斗志。
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边区银行钱款
因处于残酷的敌后战争环境中,晋察冀边区银行成立后多次转移驻地,因此被群众称为“游击银行”。
“边打游击边搞银行业务,办农贷,办兑换,宣传边币的信誉,动员群众拒收伪钞等。”河北金融学院教师李秋生多年研究晋察冀边区银行历史,“面对敌人林立的据点和日夜频繁的‘扫荡’,银行工作人员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食不定时,和衣而睡,东游西击。银行成立后也曾多次进行转移。”
李秋生还原了这条复杂的游击路线:
在山西营业仅半年后,1938年秋,日军围攻五台山,晋察冀边区银行经阜平龙泉关转移到完县(今顺平县)杨家台村,后又从杨家台村迁到阜平上庄村,然后到达任丘青塔镇。近两个月后,由于日军向冀中平原“扫荡”,边区银行又返回阜平龙泉关,之后转移到阜平麻棚村。1941年春,边区银行再迁到灵寿县南枪杆村,1943年冬又迁至阜平双庙村。1944年3月,根据精兵简政精神,边区银行由80多人缩编为12人,驻地也迁到阜平史家寨村。
“日军每年都进行大‘扫荡’,银行的金库也得随之转移。当时银行的钱款主要有两部分,一是金银(主要是白洋和元宝),一是钞票(边币和法币)。”李秋生说,边区银行的钱款在保定各县由于保管保护严密,从未受到任何损失,阜平的党员和群众为保护好边区银行的金银和钞票,不惜牺牲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与敌人斗智斗勇,谱写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1943年秋,晋察冀边区政府临时转移到阜平张庄村后,边区银行经理将两箱黄金交给曾任边区银行出纳员的刘增欣保管。刘增欣找到张庄村党支部书记,该书记将黄金交给儿子保管。但第二天,张庄村就遭日机轰炸,其子被炸死,两箱黄金遂由该书记亲自保管。当晚,日军又进村烧杀抢掠,但被大家用生命守护的两箱黄金丝毫未损。
1945年抗战胜利后,晋察冀边区银行随边区政府迁到张家口。1946年冬,晋察冀边区银行又迁回阜平。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快速发展,解放区不断扩大和巩固,1948年7月22日,晋察冀边区银行与冀南银行合并组成华北银行。此时中央已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驻阜平南峪村的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对外称新大公司)接受了印制人民币的任务。
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山东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为基础,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成立。行址设在原华北银行总行所在地石家庄市中华北街11号。
就在这天,诞生在大沙河畔,崭新的、带着边区人民血染风采的人民币对外发行,人民满怀热情地接受这种代表着一个新生时代、属于人民自己的货币。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往昔的硝烟已散尽,保定大地发生沧桑巨变。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派出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分行,引导诸多驻保金融机构追寻红色金融先驱们战斗过的足迹,在保定这片发展热土上,继续书写新的蓬勃向上的金融故事。
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分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64.40亿元,同比增长45%;全市绿色贷款余额889.46亿元,同比增长35.5%;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57.97亿元,同比增长22.5%。累计支持23个银发经济项目发展,贷款余额10.64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一脉相承、血脉相连。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分行将继续继承和发展好红色金融基因,将‘金融为民’的宗旨和情怀践之于行,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促进保定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金融贡献。”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宁说。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