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涞源县行政审批局一级科员吉思凡——

从创业先锋到基层“贴心人”

来源:作者:时间:2025-07-13 08:15

□保定日报记者 刘 琦

清晨的阳光爬上涞源县北石佛镇东石佛村的屋檐,吉思凡拿着档案袋穿梭在街巷里。这位扎着马尾辫、穿着运动鞋的年轻姑娘,脸上带着腼腆的笑,眼神里却透着一股韧劲。

“这是2023年在村里工作时拍的照片,为了帮一位大爷准备低保材料,没少跑。”吉思凡拿着照片向记者介绍。

作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22届毕业生、保定市定向选调生,1999年出生的吉思凡用短短两年时间,从校园里的创业先锋蜕变成基层一线的“贴心人”,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校园里的“多面手”

把青春志向写在实践答卷上

“大一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我就想,共产党员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回忆起大学时光,吉思凡的眼里闪着光。2018年刚入学,她就以优异表现成为本年级首批入党的学生之一。

在河北大学校园里,吉思凡的“忙碌”是出了名的。

2020年5月,她带着几名同学在宿舍里支起简易工作台,开启了初高中学科教育创业之路。“当时就想试试把短视频和教育结合起来。”她笑着说,团队最初用一部旧手机拍摄教学短视频,在快手平台积累了第一批粉丝。

在她保留的创业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线上学生发信息对我说,‘这个暑假每天都听你讲课,学会了、听懂了很多’‘老师说我的数学还能学好,让我有了勇气’。”创业之路让团队年均收入50余万元,更给30多名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岗位。

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期间,吉思凡创设的学院月报全面体现学生干部工作内容,反映学生心声,她设计的部徽至今挂在学院会议室墙上。

“思凡姐总说要做就做到最好。”她的学弟李天洋回忆,当年为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在会议室熬了一周多的通宵,最终拿下省级铜奖时,吉思凡抱着大家哭了。

田埂上的“新村民”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

2022年盛夏,刚走出校园的吉思凡背着行囊来到东石佛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第一次入户走访时,大爷大妈们用方言聊天,我站在旁边像听‘外语’。”她坦言,最初的日子并不轻松。

为了听懂“方言密码”,她把村民常说的俗语记在本子上,跟着村支书挨家挨户“拜师学艺”。三个月后,她的走访笔记本记满了3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王大爷家孩子参军需要证明”“李婶想申请低保”“合作社需要注册流程”等民生事项。

2023年7月底的暴雨夜,吉思凡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水进村。“张奶奶家地势低,得赶紧转移!”她举着手机手电筒,裤脚卷到膝盖,在齐小腿深的水里往返三次,把独居老人背到村委会安置点。

灾后安置期间,她整理的《受灾群众需求清单》贴在村委会墙上,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条,一个月后清单上的58项需求全部清零。

在村头的合作社大棚里,村民赵建国正忙着采摘蔬菜。“小吉书记帮我们办起合作社,现在咱的西红柿能卖到县城超市了!” 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单打独斗销路愁,吉思凡跑遍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帮着办执照、找销路,如今合作社年增收超10万元。

岗位上的“勤务员”

笔耕不辍接地气,躬身前行践初心

2024年8月,到村任职期满,回到涞源县行政审批局办公室的吉思凡,办公桌上多了一本《公文写作大全》。“基层工作教会我,服务群众不分岗位。”她指着电脑里的文件夹说,里面存着48篇被中央、省、市媒体采用的宣传稿,每一篇都改了不下5遍。

“小吉写的材料接地气,总能说到群众心坎里。”同事刘桂龙说,有次为了写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稿件,吉思凡跟着办事群众体验了5个窗口的流程,记下满满两页“吐槽点”。

采访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吉思凡的工作证上,照片里的姑娘笑容明亮。从校园到基层,从田间地头到机关窗口,这位年轻党员用奋斗诠释着青春的意义。正如她在日记里写的:“继续发扬‘激情实干、好学创造、务实担当’的新时代保定干部特质,心怀赤诚、躬身前行,努力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