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厨房的变迁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9-06 08:25

□苏慧玲

过去农村的厨房真正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理念。

大家都把锅灶垒在堂屋里,一进门,一边是大锅台,锅台里边有放碗的小架子,另一边锅台稍小,锅台和门之间放水缸。常记得小时候回到家,进门先掀开水缸喝上半瓢凉水,再抬头看里面屋顶上挂的饽饽篮子。

锅台垒在门边,做饭时柴火就得放在正堵着门的地方,可当时人们并不觉得不方便,特别是有客来时,看到主人忙着烧火做饭,只会帮忙,不会挑理。锅台在门边也有方便之处,是因为烧柴体量大又不规整,如果弄到屋里太碍事,锅台在门口就可以把柴放在门外一些,而且万一灶膛里的火着出来,也很容易把柴火推出去。

因为锅台是连着炕的,到了夏天就得拔凉灶,要是有闲房的好办,把锅拔过去就行了,没闲房的就在院子里弄个临时锅台。这时候柴火就不够烧了,这是由于队里养着牲口,种谷子的秆草当草料,秫秸舍不得烧,要用它编篱笆、搭豆角架。分给各户做燃料的柴火不多,所以秋天孩子们放学后就得去拾柴火,有时拾得多,背着往家走会得到很多夸奖:“这闺女真做活,这一大筐柴火挡着,都找不着人了!”

等把谷地里的栅头都拾干净了,麦收的滑秸又卖掉了,夏天就在院子里弄个铁炉子拉风箱烧煤。买煤得有煤票,还得花钱,所幸我们村挨着工厂近,厂里烧锅炉的炉渣倒出来,我们就去捡煤核。过去的孩子很小就干活,做饭时烧火拉风箱是必须的。

大家去队里劳动,说起有个傻小子拉风箱,大人把锅弄好就去干别的事了,耳听那风箱呱哒呱哒一直在响,估摸着饭熟了,过去一看,原来他嫌热,搬着风箱到树阴下拉去了,风箱是没停,火早灭了,挨了一顿打,饭也没吃上。大伙听了乐坏了,说他是傻还是精呢?其实他也不精也不傻,他只是太小了。

现在的厨房虽然撤离了显要的位置,但厨具却大大丰富了,农村里也通了天然气,还有微波炉、电磁炉和各种电锅,不像过去一家只有一口锅,做饭就多是“一锅出”:底下熬菜,箅子上熘红薯,锅边上贴饼子。做饭时全家齐下手,有抱柴的、烧火的、和面的,其乐融融。

就是烧火也有惊喜呀,火中时不时叭地一声蹦出一粒粮食,豆子很香,玉米、高粱和谷子能开出花来,米花虽小,又开在灰中,但我们也忙不迭地捡起来放进嘴里。饭熟了以后还可以在灰中埋上块红薯啥的,饭后玩一会儿就去灶火膛里淘宝。

熬粥时锅溢了,锅沿上会流下一圈饹馇,薄如蝉翼,在热气中招摇,我立刻说:“我吃,我吃!”奶奶一边往下揭,一边警告我:“吃了饹馇,穿衣服破领子!”等粥吃完了,锅底有一层锅巴,这时把锅盖上,用烧火棍搅一搅灶膛,用余烬再加一下热,片刻后一掀锅,锅巴翘起来了,这是给勤快孩子刷锅的奖励。现在用电锅煮饭,不用烧火,但没有了饹馇和锅巴,烤箱里烤的红薯干净又美味,可少了往昔的情怀和趣味。

一次在网上看到有卖泼油小锅的,想起过去煮好一大盘子翠绿的盐篷菜,上面放点雪白的盐,然后在长把勺子里放点棉花籽油,伸到灶火膛里去烧得微微冒烟,拿出来加进几粒花椒,快速往盐上一浇,嗞啦一声,香气四溢,用高粱面饼卷了吃,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于是我马上从网上买了一个泼油小锅,可到手一看太小了,像个玩具,可能是因为现在吃饭油水大了。

柴火锅烧久了会有很厚一层锅烟子,导致做饭慢了,得拔锅,就是把锅从灶台上拔出来扣在地上,那锅底是真黑呀。用铲子铲,再用笤帚扫,弄下好多灰。现在烧天然气,锅底一点也不黑。

如今烟囱是久已不冒烟了,想起过去,地里有一根草刺也要捡回家烧掉,这会儿只把掏灰烧火的时间用来回忆过去那炊烟袅袅的动人景象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