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9-13 06:57
涞源湖公园。涞源县委办供稿
□市委办公室、市委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自换届以来,涞源县委、县政府在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韧性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强地下综合管廊改造升级,终结了“洪水穿城”“县城看海”的历史,并在2023年汛期主体结构完工时便初显成效,成功经受住了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及今年强降雨的轮番考验,实现了汛期安澜、城市无恙、百姓心安。其“燕赵宜居县城建设项目”成功入选全市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城市更新”类典型案例。
曾几何时,内涝之伤成顽疾
作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的脱贫县和革命老区县之一,涞源县县城建设曾经长期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城区饱受内涝困扰。其中,县城主要商业街道沙河大街内涝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顽疾痛点。
涞源沙河内涝之痛主要源于三大困境:
困境一:难以改变的地形之困。据《涞源县志》记载,涞源县城呈现明显的“西北高、东南低”地势格局,县城海拔高差大,沙河大街恰位于城区中心洼地,既是雨水自然汇流区,更是城区主要行洪通道。数据显示,每逢降雨,城区超过90%的雨水都涌向这里,道路积水深度最高达100厘米以上,造成交通瘫痪,形成“遇雨成河”的被动局面。老百姓经常开玩笑地说,沙河也能看长江流水。
困境二:自然水文叠加之困。沙河大街地处拒马河源头,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文塔,地理区位特殊。而涞源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城,汛期降雨较为集中。近5年来汛期,城区平均降水量达466.32毫米。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雨量和强度都有所增加,拒马河穿城而过,加之山区地形陡峻,强降雨易形成山洪,与城区排水系统形成叠加压力。2012年“7·21”暴雨期间,该区域曾出现严重积水,凸显了水文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困境三:排水系统老旧之困。沙河大街原有排水系统仍停留在传统建设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管网排水效率仅为现行国家标准的40%,另一个是背街小巷排水覆盖率不足25%,“雨污横流、垃圾遍地”现象普遍。治理工程需统筹改造北部多条东西向道路管网系统,涉及管线迁改、交通疏导等复杂问题,施工难度系数高达90%。
痛定思痛,破局攻坚惠民生
近年来,涞源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以沙河大街改造为提升城市韧性和城市品质的关键突破口,锚定“四个聚焦”,突出“三个关键”,投入36.4亿元实施27个城市更新项目,重点推进沙河大街管廊和城区管网两大工程,系统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着力打造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锚定“四个聚焦”:
聚焦“怎么干”,科学规划一贯到底。涞源将“韧性”原则深度融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作为《涞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核心要素。通过编制《涞源县中心城区防洪防涝综合性专项规划》,在城市更新中严格管控生态空间、泄洪通道、应急避难场所,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安全冗余”,构建“防、避、救”一体化的城市防护安全体系。
聚焦“谁来干”,上下协同全面发力。成立城市更新专班,统筹协调住建、水利、应急、自规、气象、交通、城管等多部门力量,打破条块分割,建立“信息共享、项目共建、应急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构建了清晰高效的指挥与责任体系,将城区划分为责任网格,确保每一处易涝点、每一条重点路段都有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干成啥样”,韧性指标严格把控。将韧性指标纳入新建项目和既有设施改造要求,大幅提升关键设施设防标准。按照50年一遇以上标准,更新城区防洪基础设施,聘请水利专家、城建专家和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分析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和地质资料,经反复研究论证,科学确定工程内容、建设标准和工期时序,多渠道协调全国顶尖施工机械设备进场作业,从县内抽调熟悉场地、懂相关技术的人员进入施工队伍,强化工程质量管控,确保工程的长期效益,避免了短视建设带来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聚焦“钱从哪出”,紧跟政策积极跑办。涞源紧紧把握中办、国办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这一政策机遇,精准对标国家战略导向,委托专业机构,精心策划设计。通过科学论证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成功将项目纳入专项债券支持项目盘子,争取专项债券资金5.9亿元。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更为打造韧性城市示范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三个关键”:
关键一:管廊建设“地下化”。2022年,涞源县启动沙河大街综合管廊工程,将原路面直排雨水路径改为地下通道。2024年建成长1365米、高3.6米、宽5.3米的地下管网。整合强弱电、给排水、燃气及供热管线,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了管线杂乱问题。其独立雨水通道设计排水量3.7立方米/秒(为涞源普通管网设计排水量0.75立方米/秒的4.9倍),保障了其他管线的正常运行,支持工人地下直立检修。不但显著提升了城区的排水能力、消除内涝隐患,更解决了路面反复开挖、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实现了“一廊多用”的综合效益。
关键二:管网改造“网络化”。实施城区管网建设,铺设排水管网5621米,构建由北向南、由高到低的梯级防线,逐级分减北方路面直排雨水。与西部广昌大街管廊、南部百泉路管廊协同,最终形成一张布局合理、完整科学、互联互通的庞大排水网络。遭遇强降雨时,该网络排水量达3立方米/秒,能快速将雨水导入西北防洪渠、沿村河及拒马河,从源头上减少城区进水。据气象部门统计,2024年以来,汛期县城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分别增多27.5%、24.9%,两个项目建成后,城区内涝彻底消除,沙河大街也从“水患街”转型为集特色美食、非遗文创、潮流市集于一体的旅游风情街。
关键三:雨污分流“高效化”。把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作为韧性建设的“里子”工程。新建、改造雨水管道17500米,污水管道56000米,并对区域内75个老旧小区雨污水管道进行改造,彻底改变了过去雨污合流、管道淤堵、排水能力低下的状况,实现“雨水入河、污水进厂”,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同时,注重城市“毛细血管”疏通,针对背街小巷等“微循环”不畅问题,实施59条小街小巷排水系统精细化改造,确保雨水收集快、输送畅,有效解决局部内涝的顽疾。
通过系统性改造,沙河大街实现了华丽蜕变:路面排水畅通无阻,商户经营不再受扰,居民生活安然无虞,主城区彻底告别内涝困扰。据商户反映,即使在 2025年7月25日那场“雨点打得人睁不开眼”的暴雨中,沙河大街也稳稳当当,没有出现积水问题。百姓们纷纷点赞:“内涝彻底没有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淌着水赶集了,这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啊!”
推而广之,治涝之策可借鉴
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载体。然而,年年防汛年年看海成了不少城市的发展之痛。这种尴尬局面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涞源县从被动看海到主动治水的成功转型,不仅为全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板,更为同类地区破解内涝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特别是内涝治理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涞源县坚持以人民立场锚定工作方向,正确处理显绩与隐绩的关系,精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实绩取信于民。实践证明,只有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扎实谋划打基础、备后劲、利长远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体会到安心,才能赢得信任、凝聚力量。这种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正是城市建设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
二是强化化危为机的战略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捕捉机遇、创造机遇。涞源县以“创造性开展工作、开展创造性工作”破题,将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排水顽疾转化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契机,通过地下管廊建设实现三个转变:从地上治理转向地下系统、从单一工程转向集成网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建成后的沙河大街管廊项目,不仅根治了内涝痼疾,更成为城市更新的示范标杆。实践表明,破解城市建设难题,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以创新思维抢占发展先机,才能将治理痛点转化为发展亮点。
三是善在“政策工具箱”中找机遇。近年来,国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机遇稍纵即逝,唯有主动作为方能把握先机。涞源县以拼抢实的作风,迅速打通政策落地堵点,成功将5.9亿元专项债券转化为发展动能,充分展现了抢抓政策窗口期的实践担当。面对政策红利,要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争分夺秒抓落实。唯有保持拼的意识、抢的劲头、实的作风,推动政策直达快享、一竿到底,才能在机遇面前赢得主动、干出精彩。
四是弘扬担当实干的硬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尚虚谈、多务实功。面对沙河大街内涝、朝阳路东延等历史难题,涞源县充分弘扬“激情实干、好学创造、务实担当”的新时代保定干部鲜明特质,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啃下“硬骨头”、攻下“难堡垒”。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从来都是攻坚克难闯出来的。在奋力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关键期,党员领导干部更需砥砺“自找苦吃”的精气神,锻造事不避难的铁肩膀,以务实重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抢占制高点、实现新跨越。
(撰稿人:马子欢 左海辰 马炳坤 张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