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保定十七中联合多校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共同打造“共联共建共教”思政新样板

共赴一场“云端”红色之约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9-15 08:41

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学生观看。十七中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霍若雯  通讯员  孙晓娟

“屏幕里,军博的展品仿佛近在眼前,讲解员的声音温暖而坚定——这堂‘云思政课’,让我们和新疆、西藏的小伙伴们,一起感受革命先辈的滚烫初心!”

9月12日,保定市第十七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紧盯大屏幕,难掩兴奋。这所有着120年红色基因的学校,正以一场特别的“云端”集结,串联起跨越千里的红色共鸣。

当天,保定十七中联动顺平县第四学校、阜平县龙泉关学校等友好校,以及新疆且末县二中、西藏阿里河北完全中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学院,组织7500余名师生,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共同开展“云参观·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解锁军地协同共育时代新人的思政教育新样板。

上午9时10分,在军博讲解员李征的引导下,一场打破地域界限的沉浸式云参观正式拉开帷幕。无需舟车劳顿,师生们通过大屏幕,同步“踏入”军博抗日战争展馆:逼真的场景还原让人如临其境,360度高清影像更让展柜里每一件文物的细节清晰可见。结合展品与历史图片,李征将平型关大捷、刘老庄连等经典抗战故事娓娓道来,让红色历史在云端“活”了起来。

十七中学生云端逛军博。十七中供图

“赵一曼在狱中写下遗书时,心中最牵挂的是年幼的儿子;我校校友赵云霄就义前,给女儿陈启明留下‘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的嘱托……”跟随李征的深情讲述,保定十七中学生演绎的《穿越时空的信》缓缓展开:学生们以陈启明的视角,向母亲赵云霄写下跨越百年的“回信”,字里行间满是思念之情,令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云端之上,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声音因“红色信仰”紧紧相连。互动环节中,西藏学子用藏语分享感悟,通过镜头向军博献上洁白哈达;红色书屋内,郑新芳老人与保定十七中学生共同诵读抗战诗词;军史专家金宝仁捐赠书籍并讲述本地抗战故事;师生们还以中英文双语抒发内心情感,让爱国情、强国志在心中深深扎根。

“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让我对中国军事历史与军魂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奋斗姿态珍惜和平、建设祖国,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定十七中2526班学生祝铱琳说。

这样的心声,是“红色之旅”浸润心灵的收获与成长,而在这场跨越山海的“红色之约”背后,是军地双方早已搭建好的一座“资源互通桥”。

今年7月,保定十七中党总支书记孙宁带队走进军博八一专场,推动双方进一步构建“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进校园”机制。军博开放优质馆藏资源库,提供抗战文物高清影像、历史文献资料等核心素材,为思政教育注入丰富内容;选派资深专家团队参与学校思政课设计,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教学资源”,让红色教育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

“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我们打造‘共联共建共教’思政模式的开始。”孙宁介绍,学校将与军博深化合作,推动“馆藏资源+校本课程”深度融合,开发红色微课、研学手册,让国防教育真正走进日常课堂。打造“线上云参观+线下研学营”双轨模式,组织师生分批实地走进军博,并邀请军博专家进校园开展宣讲,让红色教育既有“云端”的广度,又有“线下”的深度。同时,双方还将联合跨区域合作学校,发起“红色基因接力传”行动,通过线上故事分享、红色作品共创等形式,让红色基因在多地师生间流动传承。

“此次同上一堂思政课,是军地发挥各自优势、共育时代新人的有益尝试,也是保定十七中‘党建+大思政’红色少年品牌建设的生动实践。”孙宁说,学校将以军博红色资源为依托,以AI技术为创新助力,以跨地域校际联动为纽带,持续推动红色教育常态化、特色化,让更多青少年在红色文化浸润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