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9-18 09:20
□保定晚报通讯员 杨津
在中医理论中,四季与人体五脏相对应,秋季正好对应肺脏。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这种“燥邪”最容易通过口鼻侵入,损伤肺部。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医生提醒,肺又被称为“娇脏”,喜润恶燥,因此秋季是养肺、护肺的关键时期。
从气候特点来看,秋季天高气爽,雨水减少,空气湿度下降,容易产生“秋燥”。燥邪伤人,首先耗伤人体的津液(体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从肺的生理特性来讲,肺主呼吸、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它通过鼻窍与外界直接相通,燥邪很容易直接侵犯肺脏。肺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呼吸顺畅、皮肤润泽、抵抗力强;再结合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对应肺脏,此时肺气最旺盛,却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燥邪的攻击,这三点正是秋季需要重点养肺的核心原因。
当秋燥伤肺时,身体也会发出明确信号。秋天若出现口干、咽干、喉痒、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等呼吸道不适,或是鼻干燥、鼻痒、流鼻血等问题,又或是皮肤干燥、瘙痒、起屑甚至开裂,以及大便干结、便秘等肠道干涩症状,部分人还可能伴随情绪低落的“悲秋”表现,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提醒需要及时养肺了。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的总原则是“防燥护阴,养肺为先”,核心在于一个“润”字。在饮食上,遵循“白色入肺”理念,多吃具有滋润作用的白色食物是首选,比如有“百果之宗”美誉的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可生吃,更推荐蒸熟或炖汤(如川贝冰糖蒸梨),能减弱寒性、增强润肺效果;被称为“平民燕窝”的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煮一碗银耳莲子羹是秋季绝佳甜品;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性质平和,适合大多数人食用;白萝卜则能清热生津、化痰止咳,适合秋季食用。若秋季感冒且伴随“干热”症状,多是温燥所致,可将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梨皮各5克加适量冰糖煎水代茶饮,实现辛凉解表、滋阴润燥;若无感冒症状,仅是“干热”之症,如鼻咽干燥、口干舌燥,可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等药材中的2-3种与老鸭炖汤,或用百合、银耳、冰糖煮羹,也可鲜榨梨汁、藕汁、荸荠汁、麦冬汁、鲜芦根汁冲匀饮用,不便烹饪者还能适量喝牛奶或用凉开水冲泡蜂蜜。应少吃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烧烤食物及油炸食品,它们会助燥伤阴,加重身体干燥。
起居调养上,需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原则,顺应阳气收敛;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注意添衣,尤其保护好颈部、背部和脚部,避免寒气侵入引发感冒咳嗽;若室内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50%-60%为宜。运动养生则讲究适度温和,忌大汗淋漓,因为秋天剧烈运动导致出汗会耗伤津液,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温和运动,以微汗为度,同时多深呼吸,有助于清肺、吐浊纳新。情志方面,秋在情志为“悲”,易产生凄凉、低落情绪,应主动保持乐观,多与亲友交流,多到户外欣赏秋景、登高望远,开阔心胸、化解忧郁。
穴位按摩也是养肺的好方法,用食指指腹按揉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可通鼻窍、预防鼻炎和感冒;从上到下轻轻拍打手臂内侧前缘(肺经循行处),有助宣发肺气。中医外治疗法同样能解温燥,比如循经刮痧疗法,药物罐疗法等。
两类人群需特别注重秋季养肺,一类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秋季易旧病复发,要严格遵循上述养生方法,必要时及时就医;另一类是经常吸烟者和长期处于空气质量较差环境者,他们的肺部本就负担较重,更需借助秋季好好养护。秋季养肺正当时,顺应自然规律、细心呵护“娇脏”,不仅能滋养身心,更能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