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9-19 09:21
□保定日报记者 刘 芳 实习生 钮涵烨
大唐保定热电厂的厂房里,汽轮机的轰鸣声昼夜不息。
这声音里,藏着大唐保定热电厂设备部首席技术专家、汽轮机点29年的坚守。
从1996年踏入电厂大门,林志勇便与这些钢铁巨擘结下不解之缘。用毫米级的精准攻克技术难题,用手把手的传承培育行业新人,用寒夜里的坚持守护万家温暖,在“汽轮机领域技术专家”“民生供热守护者”“匠心传承者”的三重身份里,林志勇书写着新时代电力人的劳模答卷。
9月,林志勇又进入了供热前最忙碌的阶段,他一直在检修设备,确保千家万户温暖过冬。
“‘丝’是咱们常说的小长度单位,1丝就是0.01毫米”,林志勇说着指了指身后的汽轮机,“一根头发丝直径大概7丝,可汽轮机找中心比这精细多了,得把几百吨重的汽轮发电机轴系转子,调整到偏差不超过3丝才行。”
往常干这活儿,技术人员得计算大量数据定调整方案,再一遍遍试调、测偏差,慢慢往允许值上靠,既费时间又耗人力。为解决这个难题,林志勇在实操里反复琢磨,总结出一套简便高效的计算方法:把实际调整过程变成“代数化”运算,不用反复试错,套几个简单公式就能算出精准结果,不光大大省了功夫,还让找中心的精度更有保障。
电厂八期的两台机组,因为设计问题,会因振动引起停机。每次停机不仅让电厂直接损失四五十万元,寒冬里还会让居民家里的暖气“断供”。
林志勇没绕开问题走,他翻遍机组设计图、检修记录,还找了不少同类型机组的故障案例来比对,最后琢磨出给凝汽器换挠性接头、把通流部分顶部间隙调大的办法,硬是把这难缠的振动隐患给彻底解决。
2022年,11号机组面临振动难题,保定电厂的11号机氢气纯度自投产后效果一直不好,一旦氢气含量过高,就可能引起爆炸。林志勇牵头改造,一点点调整回油管斜度。那段时间,他整日守在机组旁,最终不仅消除了隐患,还让氢气纯度从8小时下降1%优化到110小时下降1%。
林志勇刚参加工作时,遇见过一位令他毕生难忘的老师。他回忆,那位老师专业能力极强,为了让学生们吃透管道知识,会亲手将每一处管道细节细致地画出来,从结构到原理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这份认真与责任感让林志勇感动,后来他自己带徒弟时,也始终秉持着这份严谨,不仅手把手教技术,还会把经验梳理成文章,将这份专业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
林志勇常说:“暖气不热,老百姓心里就凉。”在他看来,供暖不是简单的管道检修活儿,而是连着千家万户的“暖心事儿”。每当供暖季来临,他把这句话放在心里,也落实在行动里。
无论是排查管道堵塞,还是耐心解答居民的疑问,林志勇格外较真,就怕因为一点疏漏让老百姓在冬天里受了寒。这份把群众冷暖装在心里的实在劲儿,也像当初那位老师一样,感染着身边每一个跟着他学技术的徒弟。
守着汽轮机转、带着团队闯,身为汽机点检员和副高工,林志勇扎根一线啃下无数设备难题,还牵头建起“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强队伍。从“保定工匠”的淬火,到“省劳模”的淬炼,再到“全国劳模”的闪耀,每一份荣誉都不是虚名,而是他数十年围着汽轮机深耕实干拼出来的勋章。这份认可,实至名归!
29年岁月,林志勇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融进了汽轮机的轰鸣声里。从毫米间的精准攻坚,到寒夜里的温暖守护,再到手把手的匠心传承,他用行动诠释着电力人的责任与担当,也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能源保供的一线熠熠生辉。正如他所说:“只要机组还在转,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为百姓送温暖,为电网保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