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十万军民提笔为“枪”

——回望《冀中一日》写作运动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9-20 16:14

□保定日报记者  刘向真  陆  征

1941年5月27日,冀中大地硝烟弥漫。一场特殊的“战斗”悄然打响——不是用枪炮,而是用笔墨。

在中共冀中区委的号召下,从司令员到农民,近10万人拿起纸笔,记录下这普通一天真实的抗战生活。

麻袋装稿、油灯刻写,最终汇集成35万字的《冀中一日》,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群众写作奇迹。

9月6日,时隔84年后的今天,翻开这部人民写就的“战地日记”,字里行间似乎仍能听见全民抗战的呐喊……

冀中,地处日寇占领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城市和平汉、津浦、北宁、石德铁路包围的平原地区,在地理条件上直接扼制日寇在华北的心脏和大动脉。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导下,冀中平原汇成了抗日救国的强大洪流,到处呈现蓬勃的新气象。为抗击日寇,冀中除积极发展军事实力外,还高度重视包括文艺在内的思想文化建设,以鼓舞军民抗战热情。

“党对文艺工作,一向关怀重视,把它看成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看成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武器。”“1941年初,中共冀中区委以及当时主要负责同志程子华、黄敬、吕正操等人,为了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创作活动,根据毛主席对新文化必须大众化的指示,主张搞一次广大群众性的创作实践,明确提出创作《冀中一日》的要求。”时任《冀中一日》编辑的著名保定籍作家李英儒在文章《〈冀中一日〉欣逢盛世》中写道。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号召“每个识字的人都要写,不识字的人可以请人代笔”。

“响应非常热烈。领导机关很多干部特别是宣传文化干部都愿意写,广大群众听说要把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事写成文章,更是十分高兴。”李英儒写道,“后来稿件越来越多,挑着担子,推着小车,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了。”

保定作为冀中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运动中表现尤为突出。从白洋淀的渔夫到狼牙山下的农民,从前线战士到妇救会成员,纷纷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抗战生活,最终贡献了一批饱含血泪与智慧的稿件。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也有平凡感人的生活片段,共同勾勒出一幅保定军民抗战的全景图。

著名作家孙犁也曾担任《冀中一日》编辑,他在《文艺学习·前记》中形容:“那是一段值得回忆的日子。我们守着麻袋工作,选好一篇就刻写一篇……这是冀中全体人民给自己的战斗和成果写下的第一次记录。”

这部初版用米黄草纸油印的“土书”,被称为“用血肉创造的巨著”。

翻开书,震撼扑面而来——

第一辑《鬼蜮魍魉》揭露敌人残暴罪行和卑鄙无耻阴谋活动:“当当……,轰轰……,村子里,手榴弹声、枪声,响做一团,田野里的人们,刹时间紧张、混乱起来”;

第二辑《铁的子弟兵》反映对敌军事斗争和我军生活:“战斗的心几乎要跳出胸膛,一双双机警的眼睛,从麦垄的间隙里,注视着向我们火力网挨近的敌人”;

第三辑《民主、自由、幸福》记录冀中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人们高唱着‘快乐的八路军’,离开开会地点,向着不同的方向走去”;

第四辑《战斗的人民》反映当时党领导的群众斗争生活:“大家一齐动手,把院子里的破砖烂瓦扫除干净,垒着的窗户拆开,还用砖头在屋子里,码出一个一个的小‘书桌’”……

保定学院保定作家群文学馆中,一本2011年再版发行的《冀中一日》静候于此,无声地邀请师生们前来品读。

“这些文字比子弹更有穿透力。”保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保定学院文学院院长赵艳平指着《冀中一日》中一篇名为《修路与破路》的文章说,“作者是当时蠡县的一名教员,记录了群众白天被迫为敌人修汽车路,个个磨洋工,晚上却干劲十足地破路的场面。‘干抗日的活,这劲头不知怎的这么大’的生动语言,让今天的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让人民自己写自己的故事,是最深刻、最有效的动员。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鼓舞了士气,更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广泛性和生动性,成为研究冀中抗战史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赵艳平说。

1941年正是敌后抗战的艰苦岁月,冀中地区可谓是抬头见炮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遍地是狼烟。赵艳平认为,这种时刻,广大军民不仅用枪杆子保卫家园,还用笔杆子记录平凡一天的战斗、生产、生活,从中看到了自身的力量和斗争的成果,凝聚了人心,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与此同时,作为冀中党政军民各方面组织的首次集体创作,《冀中一日》还是一次大众化文学运动的伟大实践。“‘冀中一日’运动已经过去80多年,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这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写作运动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凝聚力。”赵艳平说。

在大激店农村书屋,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钱琛翻阅着《冀中一日》,感触颇深:“2011年,《冀中一日》再版发行与赠阅仪式在大激店农村书屋举行,这本书蕴含的精神在我们中间接续传承。它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忘来时路,珍视当下的幸福生活,更激励着大家人人都可记录,人人都能奉献,共同书写我们的新生活。”

历史不仅是宏大的战役和英雄的壮举,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冀中一日》让后人看到了有血有肉、丰富立体的敌后抗战画面,而其中未能尽录的万千斗争故事,早已化作历史的记忆,永远烙印进这片土地。正如时任冀中军区政委的程子华在《冀中一日》题词中所言:“这部巨著,是用脑和手的劳动写成的,也是用血和肉创造的。”这部由人民书写的历史,终将被人民永远铭记。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