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一颗“科学明珠” 如何点亮一座城?

——从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看京津冀文化协同实践与启示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9-23 08:44


□保定晚报记者 刘芳 刘向真

青石板路回荡着千年历史回响,红墙青瓦诉说着直隶往事,而一座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正在为这座古城注入全新的科技魅力,让保定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成为科普新高地。

今年9月是全国首个科普月。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通过一系列的科普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在这里聆听38亿年的生命“低语”,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人类文明的光芒。

A

为一座馆,赴一座城

“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几十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9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关莹正在为观众进行科学公益讲堂报告。

“不光孩子增长知识,我也长见识。”来自北京的游客田金燕一家听得津津有味。“预约了好几次才成功,这个馆太火爆了。”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吸引力首先来自于其珍贵的馆藏和高科技展示手段。在馆内陈列的约6000多件展品中,有多件堪称“国宝”的镇馆之宝。距今约4.36亿年的奇迹秀山鱼化石,是已知时代最早、头尾保存完整、拥有上下颌的有颌鱼类。世界上唯一的董氏中华猛龙骨架标本,体长约8米,保存接近完整。长着羽毛的四翼恐龙顾氏小盗龙,世界上脸最长、个体最大的马——埃氏马等展品,都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古生物学的视觉盛宴。

在恐龙帝国展厅,游客们点击屏幕上的恐龙图片,对应的“恐龙”就会瞬间“复活”。“这不是简单的动画,我们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复原了它们的运动方式。”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信息宣传部负责人杨藩说。他们为展品配上三维动态模型、VR体验及互动装置,将古生物形态与数字化结合起来。

在VR飞行体验影厅,观众戴上特制眼镜、张开双臂,便可像鸟一样飞翔,俯瞰古老燕赵大地在脚下奔腾的壮阔景象。5D影院中,坐上5D动感座椅,游客瞬间被抛入1.2亿年前危机四伏的白垩纪丛林,与小盗龙一同在密林中急速穿梭。博物馆通过多媒体影像、场景复原技术等科技手段,让深奥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可互动。

这座由保定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携手共建的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从规划到开馆仅用时三年多。它不仅是一个文化地标,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标志性项目。

截至目前,该馆累计接待游客220万人次,保定市域外游客占比达67.1%,京津游客占比21.7%。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专门为这座博物馆来到保定。

B

一座博物馆,改变一座城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早期的脊椎动物有什么吗?”在馆内远古海洋展厅,孩子们沉浸在远古海洋生命的波澜壮阔中。

“昆明鱼!生活在5亿多年前!”学生李梓铭迅速回答出刚刚学到的知识,脸上写满自豪。

被史前生命的壮丽深深震撼着,孩子们不只是聆听,更是在思考、记录、提问。脊椎动物的出现、鱼类的演变等故事,点燃了他们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许多孩子表示:“原来生物进化这么神奇!”“我以后也想研究古生物!”

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丰富多元的科普教育及研学活动。“我在保定修化石”成为王牌研学项目,孩子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亲自动手修复化石,系统学习化石修复方法。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体验。”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常青介绍,馆方设计了一系列古生物科学实践课,让孩子们在亲手参与中,对自然、对生命有更真切的感悟。

博物馆还联合中国科学院7位各领域专家走进保定10所中小学,进行了12场公益科普讲座,线上线下吸引了近1.4万名师生参与。这种科普进校园活动,让科研成果直接滋养保定的教育事业。

户外研学课程则更具专业性与挑战性。在“地质宝藏探索之旅”活动中,学员会跟随地质学家深入野外,考察玄武岩地貌,寻找白垩纪恐龙化石产地。

对于保定市民而言,周末去博物馆看一场新特展,参加一场科普讲座,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因这座馆而变得愈发浓郁和年轻。

C

一座博物馆,激活一座城

今年暑期,我市推出了“博物研学一日游”线路,将中国古动物馆与白石山景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莲池书院博物馆、淮军公所博物馆、西大街串联起来,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博物馆,走进可感可触的史、地、生大课堂。

这种“单点变全域”的文旅IP集群产生了“1+1>2”的集群效应。今年1-8月份,保定市旅游接待9240.7万人次,同比增长10%,综合效益935.2亿元,同比增长9.4%。如今,“这么近,那么美”的保定文旅,在社交平台上火出了新高度。

今年5月,“我与名家画恐龙”公益艺术联创展览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开展。收到来自各地作品2856幅,展出名家恐龙主题画作及青少年创意作品。正是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这一文化地标,这座集科学、艺术与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场馆,为各类文化展览、学术论坛和艺术创作提供了绝佳平台。

此外,该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古生物IP资源,开发了多种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如恐龙模型、化石印章等,成为消费热点。这些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更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且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百万级的客流,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开馆运营,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大量外地游客,尤其是来自京津地区的游客,为参观博物馆选择在保定住宿,延长了停留时间,提高了酒店入住率。这种效应在节假日期间尤为明显,保定也因此成为2025年清明、五一、端午假期外地深度游客量TOP30城市,保定的排名分别是第24、第14和第20,排名位列河北省第一。博物馆带来的文旅人气,有效促进了当地过夜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单点引爆、全域受益”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保定入选2024年抖音用户喜爱的TOP10宝藏城市,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入选受欢迎的城市IP。保定还入选央视财经频道“2024年度文旅新势力”城市。

“保定仅用了4年,便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市文广旅局博物馆科科长刘自军说,如今,以42家国有博物馆为骨干,59家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元化博物馆分类体系正在形成,共同构成了保定“博物馆之城”的丰富内涵,使文旅产业不再是简单的观光,而是深度、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从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沉浸,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的情景剧体验,再到艺术类博物馆的非遗互动项目,博物馆已成为保定文旅矩阵的核心节点,推动“文化+旅游+教育”产业链协同发展,有效拓展了城市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

如今,这座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博物馆,让保定这座古城闪亮着一颗璀璨的“科学明珠”。未来,它还将承载京津冀这片广袤土地上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更多梦想与荣光。

【本版图片由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