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为有源头活水来

——保定市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综述

来源:作者:时间:2025-09-23 08:57

安国市北王买村梨园丰收。 冯华 摄

□市委办公室 市委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看看这玉米,今年我们合作社进行了二次追肥,收成肯定不错,秸秆黄储还能挣不少钱,乡亲们就等着分红吧!”望着成方连片长势喜人的玉米地,博野县南小王镇董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占涛自豪地说。这只是保定市众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一个缩影。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农业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保定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围绕土地这个农村的基础资源,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小切口,做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文章,以党建引领、市场主导、各方共赢的工作思路,探索走出一条既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又合规合法、符合农村实际,还能充分发挥各方能动性的利益联结新路子,努力实现省委对保定提出的“在乡村振兴战略上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的工作要求。

为有源头活水来。自2022年以来,历时三年的不懈探索,保定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从合作社1.0版本(土地社)向2.0版本(土地社功能叠加升级农服社)的跃升,正向3.0版本(“合作社+”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迈进,形成了“土地经营权入社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源头活水,浇灌出了一幅“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 践 篇

“源头之正”:市委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坚持党支部领办不动摇,以主动作为引领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有效凝聚了农民群众

保定是农业大市,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释放土地潜力、提升农业效益极具意义。保定市以锐意改革的魄力和勇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锚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抓手,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以系统谋划破题,多方论证谋深谋远,做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战略性体系化安排。

市委明确提出“一引领三不变”总体把握,即坚持党支部领办,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土地承包权不变化,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不改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即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合作社,在农户自愿基础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集体、农户和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走规模化经营、共同富裕之路。

一是先后制定了《关于高质量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的若干措施》等“1+4”文件。从组织架构、规范运用、金融保障等方面做出体系化安排。同时就各类型合作社的入社方式、利益联结机制、风险系数等进行深入研究。 (下转2版)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确定高碑店市、定兴县两个全域推进县(市)、15个试点乡镇,而后因地制宜有序推广。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取得实际成效后,由扩面向提质阶段跃升,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三是充分考虑全市各地资源禀赋。鼓励各地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思路,形成以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特色种养殖、民宿旅游、劳务服务等特色专业合作社为亮点,多种形式合作社共同发展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体系。

以科学方法解题,循证而行精准发力,“13356”工作法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步稳行健。

在实施过程中,保定市遵循“三农”工作规律,化繁为简,驭势而进,根据实际设计了一套完整的“13356”工作体系,充分彰显了科学工作方法的实践伟力。

“1”,即坚持一个核心原则:一切以保障农民合法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3”,即算好三笔账:经济账、民生账、长远账,高质高效推动村民变社员。

经济账:农民入社后一般有1000元左右的保底租金或按合作约定根据利润获得收益,比租给大户或亲友多挣200—500元/亩,年底还有分红;解放劳动力还可以外出打工,每月还能增加2000—3000元收入。将“小田”变“大田”后,既通过整合道路、垄沟、田埂等,可增溢5%-8%左右的土地,又让村集体每亩多收入100-200元,比如,合作社经营500亩土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增加5万—10万元。

民生账:村集体收入增加,更有能力为村民服务,可加大在养老补助、养老食堂、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等方面的投入。

长远账:党支部引领农民将分散土地入社集中管理经营,符合现阶段生产力现状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趋势,是改善农业生产关系、提升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抓手。

“3”,即探索三种运营模式。

①自主经营模式。合作社自主组织种粮大户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从事大田作物种植、销售,自负盈亏。定兴县姚村镇西李家庄村依托强大的村集体凝聚力,探索推行“有利共享、风险可控”的自营模式。

②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合作经营模式。此模式明确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运营主体地位,按照规定流程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签订农业职业经理人聘用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合作社与农业职业经理人为“雇佣”关系。安国市伍仁桥镇伍仁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模式经营700亩大田作物。

③合作社+第三方市场经营主体的托管经营模式。合作社负责组织入社,委托有实力、有资质的大型农业企业管理,签订托管服务协议,合作社负责协调关系,维护秩序,监督分红,不参与经营,托管企业负责统一耕种防管收等作业。清苑区北王力乡顾家营村,与河北年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托管土地1440亩,打造集数智化生产加工及农业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性产业园区。

“5”,即坚持五个步骤建社。第一步酝酿筹建。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成立筹备小组,按照支委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流程,集体研究成立合作社事宜。第二步入社动员。由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网格员登门入户,面对面宣讲政策,做好动员发动工作。第三步选举表决。由加入合作社的社员集体表决合作社章程、选举组织架构。第四步注册登记。向行政审批部门提交材料,申请设立登记,办理税务、银行登记。第五步审核验收。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对成立的合作社进行审核验收。“五步组建工作法”规范了合作社组建流程,受到中国社科院专家肯定。

“6”,即坚持六统一严格监管,确保风险防范安全运行。

①章程统一审核。制定符合本村和本社实际的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民主议事决策机制。

②项目统一论证。合作社确定经营项目要明确主营业务和发展思路,形成项目计划书。涉及经营、资金规模大且潜在风险大的重大项目,在乡镇党委、政府指导下,组织评审会进行综合评估。

③分配统一规范。村党组织兼顾合作社发展空间和成员利益,主导制定合作社资产、资源、资金归属和收益分配方案,按程序以章程和协议形式予以规范。

④财务统一管理。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配备财务会计人员或实行会计委托代理,规范财务管理和开展对外合作。

⑤社务统一公开。建立内部经营管理与监督分离的现代经营体制,依章设立监事会(执行监事),每月固定一天向社员和党员群众公开社务及财务收支明细。

⑥文档统一保管。合作社章程、合同、印章等应由合作社安排专人管理,印章使用需有专门的管理制度、流程并做好痕迹管理。

以实战经验答题,实践为锚迭代优化,推动合作社1.0版向2.0版跃升向3.0版迈进。

任何改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担当和定力智慧。保定市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合作社1.0版本: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土地专业合作社。自2022年,保定市以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起步。土地社在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提升土地效益等方面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合作社2.0版本:以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土地社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农服社,推动“两社合一”,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服社为入社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全方位农资、农机、农事等农业服务。农户可选择全托管、半托管、点单式等多元农事服务。同时合理分配农户、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村集体等各方收益,属于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合作性服务组织。

合作社3.0版本:以一二三产融合为发展方向的“合作社+”。合作社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在做大做强大田种植基础上,积极推动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文旅、合作社+康养、合作社+教育等模式,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利用药材种植传统优势,安国市南娄底乡东崔章村合作社购置了面粉和馒头生产设备,专注打造高品质“石磨”面粉,形成涵盖石磨面粉、酵面馒头、茯苓馒头、紫苏馒头等药膳食材产品供应体系,打造“药食两用”面食,有效提升了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蠡县南庄镇南庄村合作社与蠡县君乐宝家庭牧场等养殖企业合作,提供青储和黄储饲草,每年利润在30万-35万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点。

成 效 篇

“活水之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实践成效已经显现,绘就出乡村振兴多维图景

从保定市的实践来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守住了粮食安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利益三条底线,有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了基层基础,其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正在持续释放。

成效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能力明显提升。合作社严格遵守土地用途,确保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坚决杜绝入社土地“非农化”“非粮化”,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博野县南小王镇董庄村与中化集团开展深度合作,签订定向收购协议,每斤优质专用小麦回收价高于市场价0.02—0.05元,提前锁定收益,解决了“粮价低”的难题,有效化解粮价波动的市场风险。

二是走上农业绿色集约发展之路。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改变了过去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种植方式,改变了村集体将资源、资产简单发包租赁的低层次、低效益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经测算,合作社农业生产实现了“五增五降”:“五增”是指,小麦亩产可提高134斤,玉米提高116斤,每万亩大方总收益可增加180元/亩;去除垄沟、田埂、田间路等,测算可增加5%-8%的耕种面积;有利于增加集体收入;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五降”是指,平均每亩节约成本230元左右;通过农机规模化统一作业,每亩减少能耗约95元;每亩节水约30%;每亩减少施肥约40%;同时引入保险公司担保,降低经营风险。

三是有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探索农产品种植、初加工、深加工、电商销售、仓储物流、品牌创建等融合发展模式,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安国市西寇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手工抻条挂面非遗技艺,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和线下超市合作进行多渠道销售,为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

成效二:农户得实惠集体增收益,土地效益持续增长。

一方面农户收入进一步提升。农户取得3个方面的收入:①土地保底收益。以平原县为例,保底收益每年每亩可达到1000元左右,地力较好的可达1400元。②合作社分红。在农户保底收益的基础上,每亩每年保守可再增加50—100元收入。③劳动力收入。按1名劳动力计算,仅农忙时节(以15天为例)即可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200元/人/天)。

另一方面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村集体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经济收入大幅提升:①村集体将机动地入社,机动地承包费得到大幅提升;②土地集中连片后,会产生5%-8%的增溢土地,增益土地收益计入集体经济收入;③村集体为合作社提供服务,适当收取管理费。满城区于家庄镇五里铺村通过组建合作社,实现了村集体收入“0”的突破,每年种植大田作物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成效三:锤炼了基层党组织,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村党支部把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作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纽带,实现了“百呼不应”到“一呼百应”的转变。定兴县辛木村村干部说:“现在是支部说话有人听,开会有人来,办事有人跟。”

成效四:农村面貌大为改善,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是村容村貌大改观。村集体有了收入,办实事、解难题有了经济保障。高阳县西河屯村通过领办合作社,硬化村内道路18000余米,对村内下水管道和坑塘进行了集中治理,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二是乡村治理更有序。有的村通过流转土地,彻底解决了老百姓土地边界问题。顺平县东下叔村党支部书记郑和平说,村里的矛盾纠纷,50%以上是因为承包地边界不清引起的,土地流转后,地界纠纷彻底消失,村风整体变好。

三是乡村精神文明更丰富。有的村使用村集体收入建起了乡村大舞台,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有的村建起了老年食堂、幸福食堂,为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提供用餐保障。满城区于家庄镇庞村每年为该村大一本科生发放助学奖励,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并免费提供午餐,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成效五:合作社虹吸效应强劲,返乡热、人才潮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一是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日渐壮大。公开招聘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农业职业经理人,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深度对接,初步建设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

二是搭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广阔平台。深化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深化与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对接合作,鼓励高校教师、科技工作者等优秀人才到乡村和农业企业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或第一书记,目前,全市共向农村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993人。

三是加大了农村本土人才引育力度。全市共有619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担任村两委干部,通过发挥自身专业和学识优势助力家乡发展,实现了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效果。蠡县花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伟,带动农民致富增收10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达50余万元。

启 示 篇

“为有之思”:保定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萌生,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有益经验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保定市形成了“七个注重”工作方法,积累了可供借鉴参考的实践经验。

注重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构建“四级书记”合力抓工作格局的根本所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探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的核心优势,以合作社小切口,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注重推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这是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核心目标之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党领导下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组织农户“抱团发展”,以规模化经营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机制,让小农户在参与规模化经营中分享增值收益,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与“集体增强”的双赢。

注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确保合作社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建立村集体、农户和经营主体三方利益共赢的“保底收益、福利惠顾、集体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从中受益,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注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合作社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动力。在合作社推进过程中,保定市深知各乡村资源禀赋不同、风土人情各异,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始终坚持全过程民主,让老百姓参与到合作社的发展运营之中。始终尊重基层干部,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比如,“土地社”升级到“农服社”,就是顺应农民的呼声和生产环节的需求,从生产资料的集聚到生产服务的共享,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注重打造过硬党支部,这是合作社稳健运营的必要条件。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关键在“支部”。保定市聚焦党建引领这一核心,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有机结合,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跟进到哪里,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良好成效。

(撰稿人:张云涛 孙杰超 闫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