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保定开放大学学成归来,用知识赋能乡村振兴,曲阳县槐树埝村党支部书记卢宗魁——

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来源:作者:时间:2025-09-28 08:43

村民在山楂树立体种植红薯。受访者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张 萌  见习记者 贾凯松

9月20日,秋天的曲阳县党城乡槐树埝村,百亩山楂林挂满红果,林下药材飘香。村东新建的生态公园里,村民三三两两,欢笑声、闲聊声交织在一起,一派安宁丰饶的乡村景象。大家都说,这一切美好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他们的领路人——村党支部书记卢宗魁。

2023年,卢宗魁从保定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育项目顺利毕业,获得行政管理专业(乡村管理方向)毕业证书。他将在校系统学习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课程知识,扎实运用到农村工作中。“以前处理村务全凭老经验,遇到新问题常常束手无策。”卢宗魁坦言,那段学习经历让他思路大开,也把学到的知识实实在在用在了村里,带着乡亲们一起搞建设、谋发展。

说干就干,卢宗魁琢磨出的第一个“试验田”,是村里人一提就摇头的东坡荒地。曾经,这里是一片长期荒废的柿子林。由于柿子市场连年低迷,村民几乎没有任何收益,地也渐渐没人打理,荒草丛生、杂乱不堪。

卢宗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上网查资料、打电话咨询、四处请教专家,终于了解到村里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植山楂——耐旱、病虫害少、容易管理,果树寿命能达到一百多年。

在提出改种山楂的设想后,他带领村两委干部赴承德考察,运用所学的项目分析与经济管理方法,反复推演可行性。经过村集体决策,最终决定推动产业转型,实施“山楂振兴计划”。同时,借鉴开放大学课堂中提到的“立体农业”理念,创新推出“树上结果、林下种药”的循环模式,极大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槐树埝村生态公园荷花池。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片200多亩的山楂林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荒草坡。枝头缀满即将成熟的山楂果,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林下的药材也迎来收获季。更让村民高兴的是,他们通过“地租+务工+分红”三重收益机制,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卢宗魁也自豪:“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超过10万元收益,让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荒坡成了‘花果山’。”

改变,不止于产业。

村东曾经有一片紧邻河沟的闲置地,由于常年被水流冲刷,又无人管理,慢慢成了垃圾场,环境问题严重。尽管村两委多次动员整治, 却因涉及多家农户的自留地权属和补偿问题,始终难以推进。

这一次,课堂所学又派上用场。卢宗魁用社区规划和环境治理中学到的协商方法,带领干部分片包户,耐心沟通:“地方还是你家的,咱们只是统一规划修路建园,不影响你们种树,将来走路、打药、收果不更方便嘛!”他还创新地想出“荣誉置换”办法——凡是被占用土地的农户,会获得村里颁发的“公益贡献荣誉证书”,以此认可他们的付出。

这一做法得到村民支持。不少村民主动让出土地,甚至捐资捐物。最终,500平方米的荷花池建起来了,1200米的生态步道贯通了,垃圾场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草木葱茏、功能齐全的生态公园。“现在环境好了,出来走走心情都舒畅,真是为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村民卢爱民高兴地说。

从课堂走向田间,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卢宗魁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的基层带头人。他带领村民修路装灯、治理河道,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他组织农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他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一个个成功案例,都是开放大学知识赋能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开放大学教会我们‘方法论’。”站在山楂林前,卢宗魁坚定地说,“我要继续推进农旅融合,开发山楂加工产品,把槐树埝村建设得更美、更富、更宜居,让乡亲们的日子像这满树的山楂果一样,越来越红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