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保定通史·序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1-03-08 10:44

电子报刊

保定地名,源自元代,寓意“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名副其实,由于保定地处冲要,扼守太行东麓南北孔道,左右与榆蓟、晋蒙形势相挽,虎踞燕京门户,京师安危,天下治乱,往往系于保定之得失。唐宋以来,保定为兵家必争,“自唐天宝之季,迄宋靖康之年,清苑(即保定)左右,大抵皆战场矣。”(《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保定府》)故五代后唐于此置奉化军,天成三年(928年)升为泰州。宋建隆初置保塞军,“保塞之备,比诸边为尤切。”(同上)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为保州,杨延昭曾任知州并镇守于此。金沿置保州,又称顺天路。蒙古取金中都,发劲卒奔居庸北抚其背,大军出紫荆南扼其喉。保州于两关若左右臂,东西互发,两路合击,一举克中都。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明初为保定府。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曰:“保定肱股郡,脱有不虞,即北平危矣。”首先稳固保定,确保北平安全,这才挥师南下。于谦守北京,于保定、涞水诸城皆增设重兵,使京师得以保固。明《边防考》曰:“(保定)府居三关(居庸、紫荆、倒马)之中,形势适均,缓急可赖,诚三辅之长城,两边(宣化、大同)之内险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保定府》曰:“府重山西峙,群川东汇。宣府、大同为之屏障,倒马、紫荆为之阻隘,联络表里,翊卫京师,诚重地也。”清自康熙八年(1669年)迁直隶总督府于保定,委宰辅大臣牧守。有清一代,京师安然。清末外祸,荼毒京师,洋寇亦知保定重要,纵兵南下掠控。民国时期,河北省会一度迁津,然保定之重要地位并未动摇。

保定古为冀州之野,历史悠久,文化遗迹遍布,远古传说流行,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发现了距今2.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涞水智人骨骼化石、距今1.2至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徐水南庄头文化遗址,还有易县北福地史前村落遗址、容城上坡遗址等。徐水、易县、涞水、满城一带有关黄帝的传说及文化遗存久远而丰富。唐县、望都等皆因帝尧而得名。先商有易氏耕牧于易水流域,西周所封燕国曾一度迁都临易、燕下都。春秋时,白狄在今定州、唐县一带建鲜虞国、中山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入秦刺杀嬴政,慷慨热血。满城汉墓所展现的西汉文明让世界惊叹。十六国后燕都中山。北魏以来的北岳庙、曲阳石雕,北齐义慈惠石柱,唐龙兴观道德经幢,五代王处直墓壁画,唐宋定瓷、易水砚,宋定州开元寺塔,辽易县三彩大罗汉,元青花瓷器,明西夏文碑,清直隶总督署及皇帝西陵等。这些古人类化石、史前文明遗址、远古传说、掌故、方国、重大历史事件、古代建筑、雕刻、工艺品、器物等,或发生或流传或保存在保定,都是凝聚中华文明的无价之宝,又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重要文物流散在英、美、日等国,一些文物为世界之仅存。

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众多人杰,诸如卢植、刘备、张飞、祖逖、祖冲之、郦道元、义净、慧能、许善心、赵匡胤、刘益、王恂、张元素、张柔、刘因、郝天挺、关汉卿、王实甫、杨继盛、孙承宗、孙奇逢、颜元、李塨、李鸿藻、盖叫天、师昌绪等。活动于此者,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唐尧外,还有杨延昭、韩琦、苏东坡、元好问等。这些人物都以他们的杰出贡献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甚至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传统文化之习染与地理环境之影响,涵养出淳朴民风。《大明一统志·保定府》综理史料,记其风俗,曰:“轻生而尚义,有荆轲之遗风。”“稍事诗书之业,略无侥竞之风。”“民质朴劲勇,不以浮华为习,而以耕织为生。”淳朴民风孕育了保定人的精神:厚道、正直、诚信、爱家、爱国、勤奋、不畏艰难、积极向上。这也是保定历史文化的特质。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特质,使保定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增添了不竭动力。特别是近代以来,保定在一定时期还分担了北京的某些职能,成为北方次政治中心。而且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尤巨,成为辛亥革命在北方的重要策源地、留法勤工俭学的发祥地、中共党组织重要活动地区,保定二师学潮、高蠡暴动所播下的革命火种影响深远。

抗战全面爆发后,保定又是晋察冀和冀中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以后又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区,大批干部南下,青壮参军,男女老幼支前,数十万保定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市迈入现代化发展道路,虽经曲折、坎坷,然始终坚持梦想与希望。改革开放以后,一座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现代新保定屹立于冀中平原。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深层改革释放出巨大发展潜力,现代化城市规模与面貌稳健迈向发达水平,生态文明不断进步,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定发展的质量总是与本地历史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当历史传统受到重视时,发展质量则高;如果不重视历史传统,发展质量就差。马誉峰同志多年的城市管理经验,于此有深刻的体悟与认识。2009年他到保定工作,鉴于保定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保定与北京、天津的关系,于是设想编纂一部《保定通史》。恰逢中国又进入一个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善于历史总结与镜鉴,形成其治国理政新思想。因此,他多次强调编史修志。誉峰同志非常佩服习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并主动自觉地践行总书记的指示,适时大力推动并实施《保定通史》的编纂,各项繁杂事务委托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协调,聘请保定学院文博学院专家学者们执笔。2013年誉峰同志担任保定市市长,亲自主持《保定通史》纂修,召开编写座谈会,强调质量意识,确立编纂宗旨与目标。为保障质量,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联系省内外专家审阅书稿,指导撰写。寒暑七载,终于功竣书成。

在《保定通史》纂修过程中,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又为保定市提供了空前巨变的绝佳机遇。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使保定尽快缩小与北京、天津的差距,实现保与京、津同步发展,解决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保定必须首先弄清楚自己的历史地位与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主观能动性,奋起直追、努力拼搏。这就需要认真总结保定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出奋进的思路、思想与精神,为保定科学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由史以通大道,由大道以通科学发展。《保定通史》成书,恰逢其时。这部书对于认识保定、发展保定各项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对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诸如雄安新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与周边环境保护及规划,也将发挥应有的参考作用。再者,地方史志编纂原本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国家如欧洲的英国、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化传统,《保定通史》的编纂与出版,也可视为是继承、弘扬中外文明传统的一项成果。

《保定通史》纂修,我亦有幸参与其中,阅读初稿,两次到保定与撰写专家们座谈,并就书稿与誉峰主任多次请教讨论。书成之后,即将出版,誉峰主任嘱我撰一序文,故谨将自己学习保定历史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作些整理,权作序言吧。我也是河北人,能为河北文化建设尽心尽力,既是责任,又是荣幸。

牛润珍

2019年11月21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编者按

保定市首部地域性通史——《保定通史》,日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以时为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条线索,载录了保定区域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万多年底蕴深厚的历史,并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卷。整套书共4册、17章、正文177万余字,是迄今为止我市第一部具有开创性、地域性、完整性的通史著作。

作为《保定通史》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牛润珍多次到保指导该书编写,并为其作序。现对此序文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