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1-04-19 09:15
□本报记者 葛淑霞
“今年建党100周年,我母亲有近80年的党龄了,想借此机会,说说父母这代人的情况,传播一下正能量。”4月15日,记者按市民王总生提供的线索,来到他位于东升街5号楼的家。“这就是我妈,96岁了。”老人看上去很精神,穿得干干净净,行动自如,不时剥橘子吃。“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脑子糊涂了。”儿女都不认识了,但何时入党,自己的姓名她却记得清清楚楚。
随后,67岁的王总生向记者讲述起母亲王俊艳平凡又无怨无悔的人生。
十四五岁在村当妇救会主任
兄妹六人都是党员
今年96岁的王俊艳,1925年2月出生于顺平县白云乡北朝阳村,兄弟姐妹六人,她排行老四。王总生说:“抗日战争时期,我大舅是晋察冀三分区武工队队长,姥爷家是一个聚集联络点,母亲从小就站岗放哨送情报,十四五岁就当上了村妇救会主任,做鞋支援前线,做群众工作,1942年,参加大舅他们的会议入了党。”
因为王俊艳的大哥是武工队长,小小年纪的她曾被日本鬼子抓住,差点丢了性命。“日本鬼子将我姥爷用绳子吊起来,头朝下往井里放,逼问我大舅在哪儿,还声称把我母亲带走。村里的伪保长可能怕被报复,给日本人说好话,他们才放了人。”
在民族存亡的时刻,这些平凡的老百姓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是唯一的出路。王俊艳兄妹六人全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出生入死、历尽艰辛、无怨无悔,用坚守和忠诚践行了基层党员的信仰和追求。
因为同样的革命信念,1944年王俊艳与同村的王玉堂结婚成家。大她8岁的王玉堂1937年10月就参军入伍,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王总生说:“1937年,我父亲给地主家运粮食,路上被劫,不敢回家,正好遇到晋察冀骑兵营,就参加了抗日。保定、石家庄、太原、清风店战役他都参加了。”
支持丈夫
一辈子没有正式工作,义务服务社区
“因为我父亲在部队负责后勤,入朝作战较早。有一次他们七天七夜没有好好休息,敌机不断轰炸供给线,他躲在老乡家时,门后的灶台被炸塌,他被砸住了,幸好没有生命危险。”王总生说,母亲没有像父亲那样上战场杀敌立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一个人在老家抚养着四个孩子,在村里搞妇女工作,也不容易。
直到1955年,王俊艳随军到山海关,一家人才团聚。“我们一家住在秦皇岛胜利村部队大院,母亲没有文化,但到服务社找个岗位并不难,可是做后勤工作的父亲为了避嫌不同意母亲去。”王俊艳支持丈夫的决定,没有怨言。第二年,她的第五个孩子出生,取名王关生。
采访期间,王关生将父亲的功勋章拿来给记者看。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立功证明书、抗美援朝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等,这一枚枚保存完好的功章是王玉堂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而这些军功章里,也有王俊艳的一半。
1966年,身为正团级的王玉堂从部队转业到保定市地毯厂当副厂长。已经40多岁的王俊艳又随丈夫来到保定市,从此以后她到居委会工作,成为了一名不挣工资的社区服务者。
王总生说:“母亲经常送通知,挨家挨户地敲门,虽然一分工资不拿,对待工作却兢兢业业。父亲更是一辈子正直、不搞特殊,对工作负责。他有了病硬撑着晚上也要到车间巡视。他总是教育我们说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能为了自家的事向他人开口。”
坚强面对亲人离世打击
如今四世同堂,家庭和睦
1974年4月29日,56岁的王玉堂因为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不幸逝世。两年后,唐山大地震,王俊艳的大女儿(在唐山工作成家)一家三口和正在唐山上学的三女儿不幸遇难。面对亲人接连离世的打击,王俊艳曾一度精神恍惚,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可两个儿子没有参加工作,生活还要继续,她坚强地挺了过来。
如今大儿子67岁,二儿子65岁,在北京工作的二女儿71岁,三人轮流照顾母亲,24小时不离人。王俊艳就如家里的一宝,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一大家子和睦温馨。
在王总生家朝阳的一个大卧室里摆放着两张床,被子床单干净。王总生说:“我们两口子和母亲睡一个屋,晚上她一动我们就能随时发现,以免她摔着。其他两个卧室住着儿子一家四口。”
采访两个小时,96岁的王俊艳一会儿坐在沙发上吃水果,一会儿到厨房看看大儿媳做饭。其间,大儿媳提醒她去卫生间,并按下阀门冲水。
“妈,真棒!”大儿媳及时夸赞竖起大拇指表扬婆婆,就像哄小孩子一样,满满都是爱。
二儿子王关生不时地逗母亲开心:“我是谁?”“中午想吃什么?”
中午了,王总生的两个小孙女放学,一进门就喊爷爷奶奶。客厅墙上两个孩子的奖状贴了长长两排。“这俩孩子,我和亲家一个送一个接。”对于眼下的幸福王总生溢于言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晚辈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我们孝敬父母,传承好家风。”
96岁的王俊艳。 葛淑霞 摄
丈夫王玉堂的军功章里也有妻子的一半。 葛淑霞 摄
王俊艳1942年3月入党,如今有79年的党龄。(韩北街道办事处崔娜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