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 崔庚前时间:2021-05-10 08:44
竹子,占据了文人的庭院、书房、案头,是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兰、竹、菊”是文人画中亘古不变的题材,竹画占据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历代画竹名家甚多。古玩行里有句话叫:“竹、木、牙、角”,在杂项收藏里,竹雕的地位一直排在首位。
杂项收藏当中,我尤喜竹雕。因其材质质朴无华,经文人绝思妙想的设计之后,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你看博物馆中、拍卖会上,那竹根雕的各色神仙逸士,竹簧做的各种巧夺天工的盒、匣、如意,竹雕把件的琳琅有趣,无不惟妙惟肖,可爱至极,让人不忍释手。
我收藏的这件竹雕笔筒,源自2018年香港小拍。笔筒直径7厘米,高15.5厘米,红酸枝镶嵌口和底足,底足打凹、起线、三足,通体包浆红润,创作年代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雕刻者韩潮,行书镌刻:“森森素性耐风霜,一节团圆有瑞光,玉洁冰清堪赏玩,中通州直可收藏,毛锥本领凭君管,手笔扬辉任我强,作伴寒窗磨石砚,待看龙化共飞翔。丙寅麦秋,韩潮书于梅北醉墨山房。” 韩潮(1781-1846年),字蛟门,又字蕉门,浙江归安(今湖州)人。韩潮年轻时代,正值西泠八家风靡浙江之时,读书人十之八九兴来操刀,刻石言志,以印寄怀。他为求浙派真髓来到杭州,拜西泠前四家之一奚冈为师,学习章法、运刀等技法。后来触类旁通学会了竹刻,他也是第一个在竹刻中刻金石文字的竹人。《竹人续录》称他“特别擅长摹刻钟鼎款识,所刻阴阳文都浑朴无比。”此风一开,竹人纷纷效仿,掀起一股复古潮。
韩潮在竹上阴刻行楷所用的是刻边款之法,直接奏刀,不拟墨稿,真正“以刀代笔”。《吴昌硕石交集校补》中说:“嘉道时善刻竹者,首推吾湖韩蛟门。蛟门刻竹法以墨涂竹尽黑,随以刀画之。篆籀行楷,唯意所适,无不佳妙,逸态横生。石门胡匊邻告余云:蛟门之法今不传,世之刻竹皆匠也。”可见吴昌硕先生对韩潮刻竹评价之高。
韩潮运刀挺拔峻峭,自然率真,所刻行楷潇洒秀雅,品位极高,藏品一件难求,为世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