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回眸百年党史 见证“治水”初心系列报道之一

瀑河水库借水重生 幸福小村乘风而行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1-05-25 09:00

建村数百年被瀑河威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建水库“锁住蛟龙”;当年吃不饱饭的穷村如今已是我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瀑河水库干库30多年后,而今成为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补水库,已补水近2.4亿立方米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刘澜 耿静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5月23日,徐水区瀑河水库旁绿荫浓郁,滚滚清水从水库一路向东,顺着瀑河奔行40公里,为初夏的白洋淀送去一湾清凉。

指着库中一处土坡,垂钓的人说,那是小牟山村旧址,当年修水库迁到5公里外,现在叫幸福村。

驱车到村口,“幸福油画小镇”的标识牌清晰醒目。主街两旁,几十幅构图奇特、灵动逼真、色彩绚丽的墙壁3D画从村头连到村尾,俨然一道艺术长廊。

90岁的张福顺漫步街头,如往常一般向村南广场走,准备看着欢快奔跑的孩子和沉甸甸的麦穗,度过一个惬意的下午。

作为曾经的小牟山村民,提及瀑河水库,张福顺眼睛眯了起来:“1958年我们修建的时候,人山人海啊……”

修水库锁蛟龙筑幸福基石

从水患肆虐“大小22处决口”,到一湾碧水润泽40万亩良田

瀑河,发源于易县狼牙山东麓,在《水经注》中被称为“南易水”,经易县、徐水区等地流入白洋淀。作为行洪河道,瀑河因源短坡陡,汛期多灾。

建村几百年,地处瀑河边的小牟山村深受其害。在张福顺的印象里,一到雨季,家里就随时准备外出投亲,“只要下一场大雨,水从易县的山里冲下来,我们村随时都有被冲掉的风险,祖祖辈辈都这样。”

瀑河水库建设碑记中,对水患的描述跟张福顺的记忆差不多:“从1954年到1956年,全县有大小22处决口,淹没田地50万亩,不少村庄房屋倒塌……”

根治瀑河,是当年徐水百姓最殷切的期盼,更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砥柱天地间的奋斗目标。

1958年3月15日,一声开山炮响彻天际,瀑河水库正式破土动工。

在党的号召下,徐水县12000名男女民工上阵,加上2600名各地支援人员,一起投入到“锁住蛟龙”的艰苦斗争中。

“那时候,大伙儿都是自带口粮、被褥、工具,穿着草鞋就来了……粮食根本不够,就混着野菜、米糠熬着吃……白天红旗招展,夜晚灯火通明。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大家唱着歌拼了命地干活,号子声震天响,   (下转A3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