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1-06-09 09:28


□保定日报记者 刘芳 张朝辉
涿州市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随园长李英欣走进陵园,记者尽量把脚步放轻,生怕惊扰了长眠在这里的197位烈士。
一排一排的烈士墓右前方,立着一块比其他墓碑都高大的汉白玉墓碑,“张廷瑞烈士墓”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这里是涿县党组织创始人张廷瑞烈士的衣冠冢,由于历史原因,他牺牲后遗体没有保留下来。”李英欣不无遗憾地说。
为了解中共保定支部领导成员之一、中共涿县党组织创始人张廷瑞的事迹,记者走访了涿州市烈士陵园、涿州博物馆、保定育德中学等地,发现相关的遗物、书信不多,仅存有一张他和当年进步人士的合影。照片上的张廷瑞,一脸英气,目光坚定。透过翻拍的资料照片,人们的思绪仿佛回到百年前的冀中大地……
百年风雨,磨砺英雄青年
张廷瑞是涿县(现涿州市)永乐村人。1920年夏,19岁的张廷瑞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当时,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受李大钊的委派到保定高等师范当教员,经常到育德中学演讲“社会与文学”。在这里,张廷瑞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接受党的系统教育。1923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育德中学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
1925年4月,中共保定支部书记史文彬被捕,张廷瑞代理书记。按照党的指示,张廷瑞发动各学校创办 “社会科学研究会”“读书会”,办书报门市部,组织进步教员到各校讲演,向进步学生宣传推介《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前锋》等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主张。
同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张廷瑞所在的中共保定党组织发动工人、学生、商人开展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大规模的斗争惹恼了保定当局,校方迫于压力,以“违反校规”为理由,开除张廷瑞学籍。
离开学校,张廷瑞根据党的指示,来到保定铁路总工会,任工会秘书。11月,发动保定铁路工人开展反拖欠工资的斗争。北京铁路局被迫同意用卖客票的钱,给工人补发了工资,这次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1926年9月,由于叛徒告密,发生了保定石家花园惨案,保定党组织遭到破坏,正在天津开会的张廷瑞被捕入狱。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
1928年春,张廷瑞受中共保属特委的指派,回家乡涿县秘密发展党组织。他在中共地下党员魏颂尧的帮助下,在尚庄村小学任教员,暗中传播马列主义,并创建涿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涿县特支。
初心如磐,尽显革命本色
“祖父家是村中的大户,为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他把自家的长工组织起来,要求提高生活待遇。曾祖父被气得咬牙切齿,狠狠地骂他是‘败家子’。”张廷瑞的孙子、涿州市民政局退休干部张富春回忆着祖父。
有一年入秋,张家的50亩黍子熟了,雇佣了20个农民收割黍子,一捆捆黍穗儿堆放在田埂上。张廷瑞父亲回家叫车来拉,让张廷瑞看着。父亲走后,张廷瑞对一群拾荒的穷人说:“乡亲们,别捡丢在地上的黍穗儿了,这里有成捆的黍子,快往家抱吧。”人们都愣住了,没人敢动。张廷瑞抱起一捆黍穗儿,塞到一个人的背筐里,嘱咐大家:“多背点回家吧。这黍子是咱劳动人民种出来的,理应归劳动人民所有。”一会儿工夫,50亩黍子全被穷苦农民抱走了。
在张廷瑞的影响下,弟弟张廷宗考到北京上学,并加入共产党,后赴井冈山参加红军。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牺牲。
1930年9月初,根据中共保属特委的指示精神,张廷瑞在永乐村成立“雇农工会”,领导雇工斗争,要求地主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待遇。雇工大罢工影响了村中大户的利益,他们派人到官府告发张廷瑞:“阴谋暴动,妄砸官府”。
9月13日,涿县县长贺良弁带着警察和保安队百余人,来到永乐村武力镇压。参加罢工的雇工有7人被捕,张廷瑞母亲为保护参加罢工的积极分子,跳井牺牲。贺良弁看到逼出了人命,才撤出永乐村。深夜,张廷瑞召开雇工工会负责人紧急会议,简单祭奠了母亲,强忍内心的悲痛,又投入新的战斗。
1930年10月,张廷瑞调任石家庄中心市委副书记。不久被捕,因为没有暴露原来的身份,
被国民党当局判10年徒刑,后改为5年。出狱后,回到家乡永乐村,边养病边办农民夜校,继续宣传党的进步思想。
1940年7月,为争取“反蚕食”斗争的更大胜利,扩大解放区,上级委派张廷瑞任涿固新联合县县长兼县大队长,樊干任书记,主要任务是开辟涿县平汉铁路东地区。这里是新城县铁杆汉奸王凤岗的老巢,冀中党组织曾两次派人开辟这一地区,结果不是被残杀,就是被赶走,都没站住脚。张廷瑞等人深入到涿固新边界地区,用“按钉子”的方法,逐村逐户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党的抗日主张,逐步打开了局面。
9月中旬,张廷瑞和樊干选拔了16位优秀干部,组成一支精悍的便衣武装小分队,在大清河畔开始活动。起初,工作困难重重,岗楼、碉堡密布,鬼子汉奸到处巡查。武装小分队白天藏在青纱帐里,晚上摸进村里秘密开展工作,饿了吃瓜果,渴了饮河水。经过十几天的艰辛工作,终于在西双铺头、东代屯站住脚。不久,积极分子纷纷参加抗日活动。这使日伪惊慌万状,恨得咬牙切齿。
9月26日拂晓,小分队驻地中代屯村外岗哨气喘嘘嘘地跑来报告:“村南发现敌人!”接着村西方向也传来枪声。张廷瑞几个人简单商议后分头突围。樊干等人冒着密集的枪弹冲到大清河边,发现日伪军已封锁了河口,便掉头向北迂回。张廷瑞等人走到村口,发现文件包丢在了房间,他担心文件落入敌人手里,返回房东家取文件包。再次来到村口时,河边上毫无动静。他们以为前面的同志已经渡过河去,于是下水渡河。突然,埋伏在河坡乱草丛中的日伪军高声嚎叫起来:“抓活的!”张廷瑞举枪向日伪军射击,几个日伪军应声倒入水中。几经拼杀,张廷瑞手枪里的子弹用尽了。又一个敌人猛扑过来,张廷瑞调过枪把猛砸他的脑袋,张口咬住他的手背。日伪军见无法活捉张廷瑞,便举枪向他开火。这位中共保定党组织早期负责人倒在了大清河中……
浩气长存,泽被后人家乡
“没有粮食了,就拿树叶填肚子;根据地运不进盐,游击队恢复体力只能嘬一嘬泡过盐水的玉米秸……”张富春讲述祖父当年的抗战故事。“这些事儿有的听家里老人讲过,有的是从党史资料里读来的。”张富春说,家里没有祖父当年的任何遗物,只有手机里留存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照片。
张富春家是涿州市一处普通单元房,没有华丽摆设,更多的是朴实。据他讲,小时候的他没住过张家的老宅子,住的是翻晒粮食的场院。因为祖父闹革命,早早就被逐出家门,村里人也不敢跟他们交往,祖母便带着三个孩子住进了三间场房。
艰苦的岁月磨炼了烈士后人坚韧的意志,他们并没有因为先人的功勋而自傲,一直兢兢业业、勤俭持家。每年清明是张富春和家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往往要赶赴涿州市烈士陵园、平西抗战纪念馆和永乐村祭扫,孙辈们也会在这时重温高祖父当年的英雄岁月。
“回首百年路,看老一辈革命先烈用他们在暗夜中探索闪烁的赤光,照亮百年前青年的道路。重温这段历史,启迪今天的我们看清脚下的路……”这是育德中学的升旗仪式上,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发言。育德中学党支部书记郭景芳介绍,学校的文化台历上记录着从育德中学走出的烈士牺牲日期。根据时间顺序,这些英烈的名字会出现在每周升旗仪式上,让今天的育德学子牢记当年进步学长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如今,广大党员教师学生在挖掘校史、学习党史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不停分享,让红色记忆代代传承。”郭景芳说。
去年,省教工委授予育德中学“共产党员培训基地”荣誉称号。这一称号,见证着中共保定党组织百年风雨,承载着继往开来的使命担当。
2009年,涿州市永乐村建成张廷瑞烈士塑像,目前正在筹划张廷瑞烈士纪念馆的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李艳红介绍,村里有270多人在本村的一家胶带企业工作,随着企业的成长,村民收入也在逐步提高,很多人开始在涿州市区购房居住。眼下,村里还谋划建设副食品批发市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致富。张廷瑞烈士期盼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已经变为现实……
大清河的泥沙掩埋了烈士的忠骨,血泊、弹片、殊死搏斗的年代已是昨天。如今,英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变得触手可及。清明节前后,永乐村的小广场上,烈士塑像前堆满了鲜花,英年早逝的张廷瑞用一身浩然正气带给后人无尽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