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1-08-09 15:35
本报讯(记者赵玥)“我登录外卖平台点个午餐,蹦出来‘生活费’弹窗,乍一看能多领满减优惠券,实则开通借钱服务,我差一点就‘掉坑’了!”差点“被安排”网络借贷的市民曹先生发现,手机里不少生活中常用的APP都有“借钱”服务,且在登录时趁人不备就推送一个诱导开通的弹窗,让人很容易点选。这些网络借贷靠谱吗?很多网友有共同质疑。
各类APP争相上线“借钱”服务
“点外卖,领外卖券让你借钱;打个车,领折扣券推荐你贷款;与消费八竿子打不着的修图软件也来插一脚,实在离谱。”“95后”小姚自诩为网络达人,仍免不了“被套路”。“周末我收到一条开头为‘全民补贴’的短信,提示我的账户汇入4000元补贴,点击进链接后提示下载一款APP。”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姚下载了这款软件,按照提示操作后发现,依旧是借贷的老套路。“什么补贴,不就是先把钱借给我消费,再以所谓的优惠利息还款吗?”
除了支付宝“借呗”和微信“微粒贷”这两个被用户熟知的平台借贷服务,“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哈啰出行”等APP也在页面显眼位置设置了“借钱”通道。点开“京东”“美颜相机”等APP,依旧绕不开“借钱”。就连常用的办公软件都有借款功能,经常出现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的弹窗提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社交、支付、出行、外卖、视频等APP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用户。利用这些用户资源进行所谓的“流量变现”,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是众多APP的惯常做法。而借贷业务则是流量变现的重点领域。
APP借贷存风险
在黑猫投诉等投诉平台上,随便一搜“借贷”关键词,就能看到了不少人的投诉。有的投诉“利息高得离谱,4000元逾期一天就要收200元利息”;有的投诉“提现失败,还找不到客服处理,钱就一直被平台卡着”;还有的投诉“开通借贷业务后,想取消但取消不了”;还有的投诉暴力收贷、重复扣款等。
提前消费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标配。这个月买,下个月还,价格高的,分期买,甚至有人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来消费,选择借贷满足自己的消费欲,以上盲目消费带来的后果是深陷负债泥沼。
专家指出:金融消费者在面对APP提供的借贷服务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谨防个人信息泄露;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不能超过自身收入水平过度借贷,更不能“以贷养贷”“以卡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