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01 10:32
□臧思良
父母家的写字桌上摆放着一台电脑,旁边有一块很不起眼的电脑手写板,这是父亲生前写文章时使用的。每次看见它,我都会睹物思人,回忆起父亲用它写作时的情景。
据说父亲年轻时很能写。那时我还小,不太懂得这些,也没有注意过父亲在家是不是爬格子写东西,直到我工作后向父亲请教问题时才切身感受到他深厚的写作功力和理论功底。
父亲退休后,休闲之外发挥写作特长,又拿起了笔杆,担任保定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担当自觉地肩负起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关注评论社会问题、激励教育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等责任。父亲20多年笔耕不辍,在国家及地方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文章,结集出版了《丹心痴话》《赤子心声》(上、下)两部文集。
每次回父母家,我总是看见父亲在伏案疾书。早期他是把文章写在稿纸上,然后投寄出去。后来,不知是报刊杂志社有要求,还是怕自己的手稿字迹潦草不好认,给编辑增加工作量,他就找人把手稿打印出来再寄出。有时他找我帮忙,有时求助他人,有时则到打印社打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脑的普及,父亲也用起了电脑,但他不会拼音,更不懂五笔,打字输入成了问题。
有一天,父亲问我:“有什么办法能把我的文章写进电脑中,省着去打印了。”我说:“有一种手写板,跟电脑连上,在上面写字就能输进去。”父亲兴奋地说:“真有这种东西,快弄一个来试试!”于是,我就到电脑城买了一个手写板,给他安装好并教他使用。
手写板与纸差别太大,写字时字并不出现在上面,而是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刚开始时父亲用着不太习惯,一会儿看手写板,一会儿看屏幕,老是输错。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慢慢就书写熟练了,而且离不开它了。
父亲那些直抒胸臆、激浊扬清的文字大多都是通过手写板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写出来的。
十几年间,父亲用坏了两三块手写板,写字笔都磨秃了,短了一截。小小的手写板映照出父亲奋笔疾书、笔耕不辍的身影,见证了父亲积极进取、勤奋思考的精神。它虽然很普通,但对我来说又是那样的珍贵。
父亲在病情危重期间的一天深夜,突然急切地让我扶他起来,说很长时间没动笔了,该写点东西了。也许他的内心深处仍储存有很多文章没写出来,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也是永远的遗憾吧。
父亲离开了,但他用过的手写板还在,它不只是父亲写文章的工具,更是他投身写作、担当作为、信念坚定的见证,永远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思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