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3-18 10:59
□保定日报通讯员 王 拓
近段时间,28岁的张勇感觉自己胖了不少,于是走进健身房加码锻炼——连续1万次跳绳后,又进行了1小时动感单车。第二天,他感到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尿液变成了酱油色,还恶心呕吐。就医后,医生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已出现急性肾损伤。在市第一中心医院肾内科住院一周多,经过大量补液、碱化尿液等治疗,张勇才转危为安。
据该院肾内科护士长张红介绍,类似张先生这样因健身太猛导致肾脏受损的情况并不算少见,大部分患“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患者多为20-30岁的青年,他们一味追求极度“自律”却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
我们的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时会损伤崩解,肌肉细胞像被“撕碎”,从而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钾离子等物质进入血液。这些物质像“毒素”一样堵塞肾小管,同时肾脏也会拼命过滤这些“垃圾”,一旦超负荷就会“罢工”,导致急性肾损伤甚至是衰竭。
横纹肌溶解有超典型的三联征——肌痛、肌无力,还有特别有辨识度的酱油色尿。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肿胀,还会恶心呕吐,严重的话,会陷入嗜睡甚至昏迷状态。尿量也会急剧减少,极端情况下甚至完全无尿。
明明是“肌肉溶解”,为什么受伤的却是肾脏呢?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简称RM)是指骨骼肌细胞因多种原因发生破裂,释放大量肌红蛋白、钾离子等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液循环出现的临床症候群。这些物质超负荷运转会引发肾损伤、电解质紊乱甚至多器官衰竭,是一种由于各种病因导致横纹肌细胞坏死后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多样,除了上述“肌肉过度劳累”的诱因外,肌肉外伤或暴力损伤,进食他汀类降脂药、减肥药甚至少数人进食小龙虾后病毒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低退,肌肉异常的遗传代谢性肌病患者,炎性肌病、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患者,低钾血症、低磷血症等多种电解质紊乱患者也需要警惕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科学运动防“肌溶”要记住以下几点:
新手慢点来。用好“10%增量法则”——每周运动时长或强度增加≤10%。例如,如果上周的跑量是50公里,那么本周的跑量最多增加到55公里,即不超过上周的10%。这样可以确保身体有足够时间来适应逐渐增加的负荷,减少受伤风险。
补水像浇花,小口喝、持续喝。持续地少量喝水可以帮助维持身体液体吸收和排泄的平衡。一次大量饮水可能导致胃部负担过重,使体内液体平衡失调。出汗多时换成含钠、钾的运动饮料。
疼了就刹车。延迟性肌肉酸痛(运动后24-72小时酸胀)是正常的,但出现剧痛、尿少、发热必须立刻就医。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虽凶险,但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降低肾损伤风险。坚持科学运动,切勿“过度减重”,关注身体信号,就是对肾脏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