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22 08:39
▢葛海军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这里很多青壮年除了种地都走向了建筑工地或砖瓦厂。但到了冬天,地里没活儿了,工地也放假了,人们开始猫冬。这么长时间白白浪费太可惜了,于是我就想再挣个仨瓜俩枣的来补贴家用。
干什么好呢?大买卖没本钱,只好做小买卖,思来想去想到卖豆腐。我说的卖豆腐是趸豆腐来倒卖,并不是那种在家里烟熏火燎、盆泡豆子手推磨地做豆腐去卖,更没有扰民的噪音和横流的污水。
我首先选定了路好走且离家较近的化纤厂菜店,找到菜店负责人说明情况。他说:“菜店不办理批发,只能按市价两角五分一斤卖给你,但是我会在分量上给你优惠。”
当时农村豆腐的价格都在五角或六角之间,我合计了一下,按五角售出还能对半赚。我先找木工做了个新托盘,然后又去20里外的山村买秤。下午趁暖和用自行车带回一道40多斤的豆腐,信心十足,准备第二天一早开业,当晚还在院里特意练了几声吆喝。
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天早晨一开门,鹅毛大雪下了一地,院里的积雪没脚脖子深。啥也不说了,先把院里、街里扫出一条通道来吧。吃过早饭,我推上独轮车在村里转了一圈,脚下是“咔嚓咔嚓”的踩雪声,时不时地滑个趔趄。我边走边吆喝,气喘吁吁,自己听着都不顺耳,扫雪的人们无不用诧异的眼光盯着我。
坏事有时也会变成好事,由于大雪封路,外村卖豆腐的都过不来,这样我在村里的买卖就好做了。也有好心的乡亲提醒我,你不用粮食换哪行呀!谁愿掏钱买呢?当时农村大多是用粮食换,而且还没有塑料袋包装,都是自己端着盘子碗来买。
下午又去邻村卖了一部分,最后天色已晚,剩了二斤。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算账,一共收款18块5角。除去剩余的和亏损的,实赚了8块5角,这比上4天班可强多了。
第二天一大早,冒着雪后的寒风我又趸了一道豆腐往回走。行至大马坊水库东口,有两个小饭馆,两家门前都有人在扫雪,我直接将自行车停在一家门前。那人一看卖豆腐的来了,提溜着扫帚过来问道:“哪儿的豆腐?”
“化纤菜店的。”
那人半信半疑地又问:“是真的?”
我立刻掏出菜店开的收据让他看。
“你是哪个村的?”
“东庄店村——葛海军。”
那人又追问:“你能保证每天送到吗?”
我坚定地回答:“没问题。”
问过之后他要了5斤。
我俩的对话旁边那人听得一清二楚,随后他也过来要了6斤,并说:“要不也得每天派人去那里买,这下就省事了。”
之后我蹬上车子直奔大马坊村。这个村很大,从南到北足有几里地,我的目标是北边乡政府那些单位食堂,那一片的平房里也住着工人家属。当然进村也得吆喝,还不错,从村南到村北又卖了10多斤。除了村里各单位的食堂,粮库、商店、医院、棉站等都是我的销售对象。因比其他人的豆腐便宜一毛钱,而且是市区来的货,所以很受青睐,一道豆腐很快就卖完了。
后来我们村里有需要豆腐的人家都提前到我家订货,日后还有人调侃,说我家是个“无烟豆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