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母亲开的小铺子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27 08:06

□许明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母亲在村里租了一间临街民房,用土坯垒柜台,开了一个小铺子。铺面没有任何装饰,十分简陋,商品也不多,屈指可数。那个时候,社员们都习惯随着生产队种地吃大锅饭,500多人的村庄,没有经商的。母亲有远见,看准了商机,于是经过层层审批,拿到了经营许可证。母亲是老板、店员一肩挑,进货、卖货一个人。

虽然铺面不大,但位置好,在村子中央十字路口处。东边毗邻烟厂职工生活区,西边挨着小学校,所以客流量不少,而且它是全村唯一的一个小商铺。表面上看,人来人往,生意看似红火,而利润却少得可怜。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尤为艰苦,解决吃饭问题都很困难,除了生活必需品,一年到头几乎不花钱,即使花钱,也是论毛论分地花。

母亲为了适应客人的需求,小铺里的商品都散装出售,例如酱油、醋、面酱、大粒盐、白酒等。因为散卖,从铺子门前路过就能闻到浓浓的酒和佐料混杂的气味。整盒的香烟也是拆开后摆在小盘子里,一支一支地卖。偶尔有买整盒香烟的,那是很体面的消费大户。有人买了几支烟也舍不得买盒火柴,而是从柜台上的火柴盒里抽出几根,装在他自己的空火柴盒里。花花绿绿的糖豆有黄豆粒大小,装在罐头瓶里,也是数着粒地卖。因为小铺子靠近学校,还有一点简单的学生用品,主要是铅笔、橡皮、写字本。铅笔都是普通的,三分钱一支,带着橡皮头的五分钱一支,贵了二分钱就没人买了。有一摞写字本在货架上摆着,一年也卖不了几本,而粉连纸却有销量。那时的学生也特别会计算,把粉连纸买回家用小刀裁成36开,再用针线缝制成写字本,一张纸能做两三个写字本,比买成品便宜多了。削铅笔的小刀最初都是那种熟铁打制的戳刀,如果不锋利了就在地上磨磨。新刀有两寸长,用到最后还有一寸多点,手都有点拿不住了还在用,后来有了折叠铅笔刀和转笔刀。钢笔水是瓶装的,有的学生买不起一整瓶,就拿着钢笔到小铺子里来吸,吸一次一分钱。有的老人爱喝酒,来到这里买二两,就坐在柜台旁边干喝,也没下酒菜。

就是这样的低消费还常常有欠账的。母亲没文化,也没记账本,全凭脑子记着,都是乡里乡亲的,她从来不催账。

母亲打理小铺子一天到晚不得闲。如果需要进货,她就在门口挂上“盘货”的牌子,把门锁上。那时我刚刚上小学,母亲总是叫我帮她做事。到保定酱菜厂进货,母亲挑着桶,一桶装酱油,一桶装醋。让我背着筐,筐里装着咸盐和酱菜。回来后我气喘吁吁,累得满头大汗。有时候我还单独执行任务,早饭前到刘守庙大桥南头趸馃子片,一次趸10片,9分钱一片,回来后一片卖一毛。有一次在回来的路上我又把馃子片数了一遍,结果多出了一片。说真心话,当时我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很想自己吃了。我犹豫着,须臾之间还是恋恋不舍地送回了馃子摊。摊主笑了笑,夸了我两句。我把馃子片放到小铺子里,便急忙跑回家吃饭,又急匆匆地去上学。因为学校离小铺子近,在大课间我还跑过去,帮母亲扫扫地或者擦擦柜台,干点力所能及的活。那年我11岁。

小铺子维持了两三年后就关张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