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又是一年三月三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28 09:03

插图 四月

□韩占江

如今在北方,三月三已经不能算作节日,只能算作一个时间的节点。乡下倒有句谚语,“三月三,打地摊”,说的是一些幼小的孩子,会爬不会走,因为地上太冷,整个冬天都要人抱着。可是到了三月三,天气转暖,甚至花草树木都发了芽,阳光也和煦,孩子就可以放地上了,要么挖土玩,要么蹒跚学步。所谓“打地摊”,就是在地上摸爬滚打。穿开裆裤怕不怕冷?当然不怕,小孩的屁股三把火啊!

我们家年下聚餐,姐弟们总不免回忆些小时候的事。要是为一件事的究竟起了争执,大姐又争不过我,便傲娇地驳斥一句,“你知道什么呢?那时候你还在吃鸡屎片呢!”我顿时无话可说,因为我是大姐看大的。春夏的时候,她难免让我在地上爬,我也难免捡到鸡屎片吃。那东西院子里总是无处不在,尤其有些陈旧的,已被踩了无数次,又被晒得酥脆,花花绿绿,奇形怪状,实在是诱人。

稍大些的孩子就在树下或者胡同里抓子、跳绳,这说的是女孩。男孩呢,就用绵纸做风筝,做蝌蚪风筝、瓦片风筝。这相对简单,只需用竹篾绑个框架,糊上窗户纸,再用墨汁随意涂鸦就行。当然后面总要用纸条做个细长的尾巴。做好了到村外去放,往往放不起来,又听别人指点,回到家里,顺着梯子上房顶,然后一人举着“蝌蚪”,一人牵着绳子,快跑几步喊“放手”。“蝌蚪”摇头晃脑,翻翻滚滚,终究升不上去,为什么?因为跑到房顶边缘了,再跑就会掉下去。

不过在古时候,三月三真的是个节日,还是个颇具娱乐性的节日。到了这一天,文人墨客们鲜衣怒马,都到约定的地点集会,踏青、喝酒、吟诗。这集会的地点必定要在曲折的溪水边,并且提前摆好了吃食。大家就整理衣冠,施施然在两岸坐好,一边笑看草长莺飞、桃红柳绿,一边等着上游漂下酒杯来。当然古人文雅,不叫酒杯而叫觞。由于溪水曲折,顺水漂流的酒觞就不免被堤岸挡住,停于某人身前。那人便将酒觞捞起来,一口闷了,还要吟诗一首。这排场、这氛围是不是比划拳行令有趣?古人是不是很会玩?

这曲水流觞还曾得到王羲之的大力推广。1700多年前的三月三,风和日丽,春意融融,王羲之邀集40多位名士在绍兴兰亭举行曲水流觞。酒没少喝,诗没少做,这么多好诗当然要结集出版啊!王羲之便为诗集欣然作序。其时王羲之酒意正酣,文思如泉涌,笔走似游龙,这篇《兰亭集序》写就,文字与书法俱佳,堪称绝唱。

时至今日,也还有些娱乐。节令到了三月,四乡八里的庙会便陆续开始,一般是请一台戏连着唱几天,围着戏台还要排列些卖零食、日常用具、衣服鞋帽的摊位,大一点的庙会还有变戏法、拉洋片、跑马戏的。此时田里不太忙,村人正好借机潇洒一回,要叫亲戚,姑姨娘舅挨个请到。被请的人也乐于赴会,亲戚嘛,就要常走动。因为家家叫亲戚,到庙会的正日子就全是赶庙的人。

乡下人上庙、串亲是不过夜的,看了下午场的戏就往回走。大路上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暖暖的夕阳下,父子二人徜徉于麦海之间,一律倒背着手,一边走路一边哼曲。本来是其乐融融的,当爹的忽然说一句,“庙也上了,戏也看了,明天就塌下心来干活吧!”当儿子的还没反应过来,这边又接上了,“先打坯,等坯干了就把炕拆了,盘上炕以后把猪圈出一下。另外,看看麦子也该浇一水了,偷空再磨磨镰。”这几句话就排出了半年的工作。儿子顿时头大,马上加快脚步,一溜烟就跑没影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