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甜水井,苦水井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28 09:03

□周永战

我老家在白洋淀东北岸边,小时候吃的是井水,水打上来就直接饮用。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我们村也算一个不小的村子,千八百口人,村子里面和村边有几口大眼儿井(大口径井),但真能直接饮用的只有两口井,都在村子的西面,我们称之为“甜水井”或“吃水井”,而其他水井的水苦而涩,不宜饮用。

我们老家那时少有深水机井,大都是大眼儿井,很浅,浅层水受盐碱的影响,苦而涩就不难理解了。村里的苦水井都在生产队的饲养点旁边,主要是喂牲口用,一般人家打苦水井里的水是用来洗洗涮涮的,但如果是讲究的人家是不用苦水井里的水洗衣服的,因为苦水含盐碱等矿物质太高,水太“硬”,洗出来的衣服不透亮。

甜水井少而用途大,就显得更加珍贵。每天早晨是甜水井那里最繁忙的时候,无论春秋冬夏,勤劳的人们总是在出工之前把家里的水缸担满水。

天刚蒙蒙亮,担水的人们已经成排成行了,水桶的铁系子和扁担的铁钩子不断摩擦,“吱吱扭扭”的声音在空中回响,夹杂着人们见面打招呼、开玩笑的声音。甜水井旁是乡亲们每天的第一次见面,仅容两个人错身的小路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你来我往,担着两桶水的扁担在他们肩上颤颤悠悠,每个人都健步如飞,场面和谐、热闹而生动。

我十几岁就开始担水了,甜水井离家有二里地之远,自己一担水才发现,把两桶水担回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压得膀子疼不说,关键是担水还需要技术。一开始,人、扁担、水桶总不协调,磕磕绊绊走到家,一桶水逛荡出去多半桶,到家已所剩无几,浪费严重。有一次,一位大叔告诉我,长距离担水都有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摸着规律,拿住筋劲就行了。他说着,走到地里擗来两片苘叶,放在了我水桶的水面上,告诉我说你再试试,到家准洒不了多少水,实在没有苘叶,擗几片高粱叶子也行。这办法还真行,那是我第一次把几乎整桶的水担回了家,那成就感就甭提了。当然不久我担水也就得心应手了,再也不用苘叶了。

两口甜水井是全村人的“生命之源”,大家都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因此人们都对其注意保护,没人破坏,甚至没人把脏东西扔到井附近。

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村里的两口甜水井都在村西,离着村子有一段距离,往西再去一段距离就是白洋淀的河汊,为什么都是浅水井,村西的两口水是甜的,村里的几口却都是苦的。这大概是因为村西的两口井打在了沙层里,水是白洋淀河汊里的水渗过来的,经过了沙子的过滤,清冽而甘甜。

苦水井最忙碌的时候是每天的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车把式们纷纷赶着马车收工回来了。他们提着桶打水,给累了一天的马饮水、冲凉甚至拌饲料。一个合格的车把式是爱马如命的,只有把马打整舒坦了,自己才会回家吃饭。和马充分交流感情,用起它来才得心应手。也只有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才有闲暇洗洗涮涮,搞搞卫生。

甜水井,苦水井,在那个年代养育了全村的人们,因此我一直觉得它们是有灵性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