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进城逛街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12 09:29

▢李宗儒

四里营村距老城区四里地,村南的铁路房舍离老城区也就三里多地,房舍的人们去城区习惯说是进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还不普及,家属小孩进趟城多为步行,得花半天的工夫。

房舍东南角有条土沟里的小道,途经六中(市第六中学)东门,周家花园(村)西侧,蜿蜒到单洞子(铁道钢架桥)前与保满路交汇。

过了单洞子是岔路口,往东通往思罗医院(今市第一医院),往南是建华大街。顺街道南行,经小集街西口、铁路小学大门,行至裤衩街再往东拐,出了街东口就进了西关大街。沿街东行,过了金台驿街口不远就到了护城河。河上有座老石桥,人称西关大桥。桥东是南北向环城西路,对过就是著名的西大街口,进了西大街就算到了城里。

房舍人进城多为购物或串亲,常带着孩子。那时各家孩子都多,三个五个多至七八个,哪个孩子被带进城去都是莫大的福利,不仅得以开眼界,还能吃到零食。大人带孩子进城往往说好不给买东西,孩子自然也答应,可到了城里就变了卦。

进了西大街,孩子们见了副食品店或玩具橱窗就走不动道,哈喇子沾到玻璃上。走出大老远的大人只好回来叫,心软的就给孩子掏钱买,心硬的就一边拉扯一边训斥:不是说好的不买东西嘛!怎么这么不懂事?下次就不带你进城了!常常弄得孩子哭大人吼,成为一种街景。有粗心的大人只顾购物,之后发现孩子不见了,便大呼小叫地满街找孩子。我小时候常随大人进城,还曾走丢了一次,不过并非因为恋着橱窗不走。

那时我也就五六岁,跟着母亲和邻家婶子进城,忘了去买啥,还推着个竹板婴儿车。出城的路上,我推着小竹车在前,母亲和婶子在后边走边聊天。出了单洞子,我忘了拐入回家的小道。当时保满路是石子道,竹板车的4个小铁轱辘颠得“咯哒咯哒”直响,我根本没听见母亲“慢点——”“等一等”的喊声,只管低头推着小车疯跑,直到拖拉机厂门口才停下脚步,抬头四望一片陌生,不见母亲更不见家,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再说母亲她俩,见小道上没有我的身影,以为小孩腿快跑远了,也没太在意。待到了房舍进了家,不见人也不见车,这才知道我跑丢了,急忙央告四邻到处寻找。天黑时分,我被一位农民伯伯送回了家。

10来岁以后,我就不愿再跟大人进城,到了节假日邀上小伙伴一块上街去玩,当然最好朝大人讨个毛儿八分的零花钱。

半大小子们进城,那可是一路走来一路逛,土沟小道上,一会儿冲上坡顶,一会儿跑到沟底。单洞子是钢架桥,过了这儿就算进了市里,街道两边开始热闹起来。

建华路南行百十米是小集前街,路口北侧有个副食品商店,一溜五六间的平顶房,开着东西两个门口,柜台货架上摆着烟酒糖茶、各式糕点、调料酱菜等,离着老远就能闻到糕点香味。房舍的孩子路过此地,常会吸溜着鼻子闻着香味进店,胡乱指这指那大饱眼福,或是手摸玻璃柜台慢慢滑过,惹得售货员们一阵轰赶。孩子们并不在意,嬉笑打闹着西门进去东门跑出。

小集街口有片小空场,有个老头常在这儿变戏法。地上铺块红布,布上摆着两个茶碗三个球,还有一把大号针锥。老头经常变“三仙归洞”“茶碗土遁”和“锥子扎眼”等传统戏法,人称“王快手”。变来变去总是那几样,看客给的钱就少,有时变了半天,戏法完了人散去,地上连个钢镚都没有。房舍的孩子们爱看“王快手”,每逢进城赶上了,都要挤进去蹲到红布边观瞧。看得多了知晓了套数,有时就当场捅破,气得老头胡子直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