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22 09:19
□保定晚报通讯员 高美娜 杨雪
在外科手术中,麻醉被称为“手术护航者”,其安全性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健康,而体重超标的人群在麻醉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多特殊风险。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一科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为大家详细讲解肥胖对麻醉的影响贯穿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恢复全过程,需引起医患双方重视。
许多人对肥胖的认知停留在外观层面,而医学上判断肥胖有明确标准——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超过28即进入医学干预区间,这类人群在接受麻醉时需警惕多重潜在风险。
从麻醉操作来看,肥胖患者首先面临穿刺定位的难题。在椎管内麻醉中,肥厚的脂肪可能掩盖椎体间隙,导致医生需反复触诊,不仅增加穿刺出血风险,还可能因定位困难导致麻醉失败,最终不得不改用全身麻醉。即使借助超声引导,仍有15%-20%的肥胖患者需要多次尝试,神经阻滞的效果也常因定位偏差而打折扣。
全身麻醉时,肥胖患者的气道管理挑战更为严峻。脖子粗短(颈围>43厘米)、舌体肥大的患者声门暴露困难,其插管困难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5倍,容易出现缺氧、喉头水肿等并发症。因此,术前需通过“马兰帕蒂分级”等特殊评估,提前制定个体化气道管理方案。
在药物代谢方面,脂肪组织如同麻醉药的“临时储水池”,脂溶性药物如丙泊酚、七氟醚会大量蓄积其中。临床数据显示,BMI>40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平均延长30-60分钟,若合并脂肪肝、肾功能不全,代谢时间更会翻倍。
肥胖患者常伴随代谢异常,70%以上存在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发生率是常人的2-3倍。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可能成为“导火索”:未规律控压的高血压患者全麻后,血压波动幅度常超过40mmHg;合并冠脉斑块者,术后心肌缺血风险增加2.8倍,术中需将心电监护加密至每5分钟一次。
术后恢复阶段,肥胖患者的切口感染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由于皮下脂肪血供差、愈合能力弱,且手术切口相对较大,细菌易在“潮湿缺氧”的环境中滋生,BMI>40的患者切口裂开率可达8.7%,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充分的术前准备能大幅提升安全系数。医生特别提醒,肥胖人群术前2周应完成BMI、颈围、心肺功能等检测,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打鼾憋气史(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者,需与麻醉科医生确认停药时机,避免药效叠加风险;BMI>32的患者,建议术前3-6个月通过饮食运动减重5%-10%,可显著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