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25 14:28
□顾俊文
过去乡亲们穷,吃的穿的用的都很短缺,比如吃饭用的碗。乡下人用的碗都是粗瓷碗,不怎么值钱,也很易碎。如果家里孩子多,碎碗的机会也就多,光买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而家家户户都没有多余的碗。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客人来得多,自家碗不够用,就得向邻居们借,有时借一家不够,要借七八家甚至更多家。这么多碗聚集在一起总要发生碰撞,所以后来乡亲们也把借碗这个行为叫碰碗。
记得乡亲们用的碗是黑色的,借来的碗多,外观又一样,怎么分辨哪只碗是谁家的呢?一般情况下出借者会在碗底做个记号,比如画个十字或划个圆圈,还有的画个小猫小狗小鸟之类。这样做虽然易于辨认,但第二次出借就容易混淆。我一个远房大哥脑筋活络,觉得在碗底划记号既费劲又不美观而且伤碗,就想改改。那年他二儿子娶媳妇办喜事,他写信让在上海当兵的大儿子买回一大卷透明胶带。他先用小纸片写上碗主人的名字,然后用透明胶带粘在碗底。喜事办完,他按照碗底的名字将碗一一归还。这个办法好,很快在村里推广开来。
这么多瓷碗堆在一起容易发生碰撞,村里就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碎一还二,即借来一只碗碎了得还两只,等于加倍赔偿。规定是规定,但真正实行的次数少之又少。乡亲们说,一村当院住着,差不多都是拐着弯的亲戚,谁家不办事?谁没有用着别人的时候?加倍赔偿太见外了。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我家住同院的张叔叔家儿子结婚,新娘娘家的客人来了很多。张叔叔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他嫌村里人家的碗不美观,让我到县城帮他借一些碗。其实当时乡亲们的家境好多了,已经不用黑色的粗瓷碗,都改用白色细瓷碗了,但张叔叔太讲究,不光要白色细瓷的,碗上还得有美丽的花纹和图案。我舅舅在县城住,张叔叔在舅舅家吃过饭,觉得舅舅家的碗花纹图案特别好,就央求我去借。张叔叔和我家相处和睦多有帮助,我不能不答应,就骑上自行车从舅舅家借来20个花碗和20个盘盘碟碟。
这些盘盘碗碗确实给张叔叔增光不少,客人们都夸这是村里办得最好的一次喜事。张叔叔咧着嘴不住地笑,说:“儿子好媳妇好,这办喜事的席面也要好,而要想席面好,餐具就得好,这是个门面嘛!”
张叔叔正得意,忽然,院子里传来“哐当”一声,紧接着他的女儿小翠跑进来哭丧着脸说:“爹呀,坏了大事了!”
张叔叔说:“傻丫头,你哥哥大喜的日子,你怎么说丧气话!”
小翠说:“爹,您去看看,借来的碗和盘子都砸碎了!”
一听这个,张叔叔什么都顾不得了,扯开腿就往院子里跑。一看傻了眼,舅舅家的盘盘碗碗被砸了个粉碎。原来客人吃过席后,张叔叔将餐具撤下来放在一口大锅里洗涮。舅舅家餐具比较精致,张叔叔特意把它们单独放在另外一口大锅里,为了安全,这口大锅放得靠近院墙,距离人行道较远,防止来往行人踢坏大锅。谁料他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却最不安全,院墙上两块篮球大小的石头掉下来正好砸在大锅里,里面的盘盘碗碗无一幸免。
到了归还碗的日子了,张叔叔拿出两百块钱递给我,脸上带着满满的歉意说:“大侄子,实在对不起你,也对不起你舅舅。这点钱算是赔偿,可能不够,但叔叔也就能拿出这么多了。见了你舅舅替我说几句道歉的话。”
张叔叔爱面子但家境并不富裕,这两百块钱可能是尽其所有了。我不接钱,张叔叔坚持要给。我把钱带到县城,舅舅不要,说:“我家的盘盘碗碗能为乡亲们办好喜事也是物有所值。你把钱给老张带回去,以后借什么东西尽管张嘴就是。”
现在村里置办红白喜事早已不借碗了,家乡有了流动厨房,花上些钱,专业厨师就给准备得很齐全,既省心又省力。当年乡亲们借碗的事已经成为久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