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26 09:29
□杨斌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的酷爱贯穿了我的成长岁月。
父亲曾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常客,那些关于唐诗宋词的精彩解读大多出自他的笔下。记得我十几岁时,父亲首次向中央台投稿,稿件聚焦于杜甫的诗。没想到,这篇赏析文章不仅被顺利采用,还接连三次被播出,在古城之中掀起了一阵热潮。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父亲的文章,一笔丰厚的稿费数额等同于他一个月的薪水,惹来无数羡慕的目光。父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激励他继续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前行。
父亲的才华在单位上备受认可,新闻界的同仁们纷纷向他索要文稿,父亲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成果。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他不辞辛劳,挤出时间刻写蜡纸,亲自油印文稿,将一份份饱含知识与热情的资料送到同事们手中。此后,父亲笔耕不辍,投稿愈发频繁,不仅持续为省台供稿,他精心撰写的《唐诗宋词赏析》系列更是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文化热点。
记得我的老师也曾对父亲的作品赞不绝口。他告诉我,收听父亲的赏析节目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诗词世界的大门,每一句解读都鞭辟入里,尽显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对诗词的热爱尤其体现在对诗人的研究上,无论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是宋代的陆游、苏轼,这些诗词大家的作品都是他的心头好。每当撰写赏析文章,父亲便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背景,不放过任何一个创作细节,力求还原每一首诗词诞生的真实情境。他对诗人们的生活琐事、人生起伏了如指掌,仿佛与他们跨越时空成为了挚友。我常常惊叹于父亲渊博的知识储备以及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写作能力,这份敬佩之情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成长。
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也踏上了探索唐诗宋词的旅程。曾经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诗词,在父亲的讲解与引导下渐渐变得生动起来。我开始主动阅读各类诗词作品,遇到疑惑时便学着父亲的样子,翻阅注解、查阅字典,在字里行间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愈发能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执着。他们身份各异,境遇不同,将人生感悟融入诗词之中,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也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诗必穷而后工”这句话的含义,诗人历经生活的磨难,方能在诗词创作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父亲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他不仅教会我欣赏诗词之美,更让我懂得了对知识的追求应永无止境。那些与父亲一同探讨诗词的时光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也将继续影响我未来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