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京津冀古旧书市集淘出“时光留下的故事”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5-01 08:09

市民在京津冀古旧书市集挑选图书。     保定日报记者  郭升强  摄

□保定日报记者  赵  琳  杨洪光

4月27日,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在我市拉开帷幕。在保定市博物馆主会场,与众不同的京津冀古旧书市集格外引人瞩目。中国书店、天津市古籍书店、《藏书报》语华书馆三家联动,为广大读者呈现明清古籍、老版连环画及创刊号等珍稀文献,携手推动京津冀三地古旧书资源共享,吸引大批藏书爱好者“淘书寻宝”。

当日清晨5时,定兴县藏家贾德怀便启程赶往保定。在《藏书报》语华书馆展区,一本本泛黄的线装古籍,深深吸引着他。当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选好中意的古籍。

“我从事古书收藏25年,古籍善本加旧书有10万多册。”贾德怀说,其收藏古籍以保定地区方志为核心,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以及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除此之外还有动植物题材。“有些动植物已灭绝,只能从古籍中看到样貌。”他此行专程为一份清代科举试卷而来,也得偿所愿将其收入囊中。“这是定兴县望族鹿氏后人的考卷,是古代文化的见证。”

活动现场,多位资深藏家与记者分享他们的文化坚守与藏书故事。在他们的讲述中,一脉书香跨越时空,带来岁月的温度。

“当兵时在保定待过,对这里的红色故事有感情,平时也很留意保定的文化活动。听说今年的河北省惠民书市在保定举办,我们专门从石家庄开车过来。”藏家马彦申对记者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保定参加书市,感觉会场布局和文化氛围都很不错。”

作为石家庄市连环画收藏协会会长,这次惠民书市他主要奔着连环画而来。“我从小就看连环画,一直到现在,始终难以忘怀,就是喜欢。”在二十多年的收藏岁月中,马彦申收藏了不少保定题材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雁翎队》《红旗谱》《王二小》等。他说,家中地下室堆满2万多册连环画,此次又淘到《真假猴王》《爱情的位置》《雪原前哨》等。“这次机会难得,买书讲究缘分,有时遍寻不得,缘分到了,书自会与你相遇。”

和马彦申一同前来的,还有石家庄市连环画收藏协会副会长豆国庆,他一直流连在古旧书市集,一本本仔细端详。“小时候就喜欢看连环画,后来自己慢慢收藏。当时没有收藏的概念,就是喜欢存,喜欢就买,自己在家里弄一个箱子,一本一本放进去,然后越来越多,客厅、地下室都放满了。”谈起收藏连环画,豆国庆侧重于收藏套书,重点是各个版本的《西游记》。“基本上能见到的版本都有,大概有上千种,也包括一些稀有版本。最早的是一套十册晚清工笔画版《西游记》。”为了这套珍贵的连环画,他特意奔赴江苏盐城,从当地人的旧宅子里寻到,“画册因年代久远板结成‘砖块’,晾干后揭开竟毫无破损!”豆国庆津津乐道。

多年来,豆国庆关注保定文化,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都曾留下其游览的脚印。“保定是一块宝地,是燕赵文化的集大成者、河北的文化根脉,几千年历史博大精深,名人、历史事件极其丰富。”他的众多收藏中,也不乏《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保定题材连环画。

“河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每届惠民书市上,我们的古旧书市集都是一个亮点,人特别多,根本挤不动。”语华文化发展石家庄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刘淑敏告诉记者,中国书店、天津市古籍书店、《藏书报》语华书馆京津冀三家国有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古旧书籍走向大众。“古籍虽是小众门类,但真爱者甘愿为之倾心。”

除了古籍,一些旧书也颇受读者青睐。“旧书实际上还是阅读为主,相当于二手书再去阅读,一是以前的书不再版,二是承载年纪大一些的读者的情怀,再者旧书也具有价格优势,就是惠民。”刘淑敏说,“希望能为更多热爱古旧书籍的读者搭建文化桥梁。”

■记者手记

古书翻动处,文心跳动时。

在河北省2025惠民书市古旧书市集上,看似静默的纸张,是历史文脉的鲜活心跳。

自古以来,保定这座崇文重学的城市,血脉里就流淌着对书籍的热忱。我国私家藏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宋元时期得以繁荣。公元1236年秋,贾辅在保州府第内建成万卷楼,作私人藏书之用。万卷楼后来亦成为莲池书院的重要场所。

作为“全国书院之城”,保定近年来以书院复兴为锚点,建成各类书院160余座,而古旧书市集则添上动态注脚。一本泛黄的地方志、一套斑驳的连环画、一卷清代科举试卷,均成为被热衷的珍品,印证着藏家对历史碎片的珍视——藏书不仅是个人情怀,更是一座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库。

文化传承需要载体,更需要场景。诚如组织者所言,古旧书市集是惠民书市的亮点。惠民书市变为“时光图书馆”,古旧书籍走向公共空间,正是对“书院之城”内涵的延伸:历史不应封存于展柜,而应融入街头巷尾的翻阅与对话中。绵延的文脉,正随着每一本被带走的古旧书籍,在烟火气里找到当代落脚点。


相关新闻